美文网首页
“看大戏”留给我的回忆

“看大戏”留给我的回忆

作者: 请叫我小小强 | 来源:发表于2019-05-27 19:37 被阅读0次

           观看了学生在语文课上排演的话剧《雷雨》、杂剧《窦娥冤》,感触很深,也勾起了我小时候赶会、看大戏的一些回忆。

           在农村,为祈求一方平安,各个村子都建有大庙、小庙,每年的庙会都有固定的时间,比如阴历的四月初八、七月七、七月十五等,庙会当天,一大早,村里的男人们搬出锣鼓、端起铙钹,热闹上一番,女人们做完锅上(“锅上”指厨房的事情),结伴提着笼笼去庙里上香,笼笼里有鞭炮、燃香、纸表、水果等,到庙上,敬神、拜佛,望保全家安全,这一天庙中的香火是最旺的。若庙会要过的隆重一些,庙会前的几个月,村里就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前去“写戏”,所谓“写戏”就是去“定戏”,唱那个剧团的戏、唱几天、唱什么档次的、搭不搭戏台、价钱怎么定……全由这位长辈去商量。写戏归来,便派人给邻村发“戏报”,戏报上会写清哪儿的庙会,唱哪儿的戏,几时挂灯,唱多少天等内容,届时,周边的男女老少都会前来赶会看大戏。一般唱大戏都是三天四晚上,再隆重些可唱到六天七晚上。但凡有唱大戏的,各地的买卖也就来了,戏场就分了区域,有买衣服的、买农具的、买种子的,特别是买吃食的,各种小吃,羊肉泡、擀面皮、煎油糕、炸麻花……各村间的亲戚朋友也就走动了起来,大家聚在一起吃喝、闲谝、沟通情感,但最重要的还是看大戏—秦腔!

    庙会的戏场

           秦腔(Qinqiang Opera)是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现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关中有民谣:“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足见秦腔的传唱度。

           戏台上,锣鼓喧天,戏子们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俗称“挣破头”;戏台下,老汉居多,大都戴着鸭舌帽,叼着大烟锅,戏场最后面多站着一些观众,有推着自行车驻足远看的、也有背着手垫脚、歪脖子看的,唱到精彩处,大家都不由得鼓掌,叫好!

    华阴老腔

           村子里唱的戏,大多都是经典曲目,《周仁回府》唱的是重情重义的周仁;《三滴血》唱的是尽信书本、迂腐断案的官僚、《金沙滩》唱的是舍身救国的杨家将;《清风亭》唱的是忘恩负义的张继保;《十五贯》唱的是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苏州知府况钟;《三娘教子》唱的是忠孝节义的三娘王春娥……秦腔曲目内容丰富,人们百看不厌,就是听唱段、悟故事、谈感受!

          回忆有很多,但体会最深的是小时候看戏看不懂故事,但也有了一些耳音,长大些,再听,顿觉乐调优美,故事丰富,值得回味!我们的戏剧,不同于西方戏剧,有说、有唱、有舞,是“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希望戏剧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个师生的生活、走进每一个师生的心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大戏”留给我的回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sk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