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天晚上准备睡觉,关掉大灯,打开床头灯。周围暗了下来,小小圆圆的灯光照着床头柜上的一叠书,这一瞬间,我想起了学生时代,捂在被子里举着小电筒夜读的时候。小小圆圆的光束照在书页上,铺开,再从被子缝里漏出去。
《红楼梦》读了那么多遍,可能有一半都是这样读下来的。尤其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章,贾宝玉过生日,大家骗过了值夜嬷嬷查房之后,悄悄到怡红院吃酒行酒令闹了半夜。好像特别适合这种偷着看书的氛围,于是单独挑出来看了很多很多遍。
花签抽出来,湘云是“只恐夜深花睡去”的海棠,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黛玉是“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芙蓉,李纨是“竹篱茅舍自甘心”的老梅,探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又“必得贵婿”的杏花。现在想想,过了这么久居然还记得,自己也挺惊讶的。再看看现在对于各种各样花草的印象,可能也有一部分是来自这里。
果然还是最喜欢湘云啊~惊涛骇浪放在心底,选择做一个乐观率性的人,这样的海棠让我觉得很喜欢,这样的人让我自己也变成这样。
二
上了大学之后,我的阅读习惯和内容都有特别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图书馆比家里的书柜大很多;另一方面也是不用再躲在被子里偷看,获得了一种更能自由释放的心态。
叶倾城套路化的短小情感散文,一篇篇都没有遗漏地读下来,当时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慢慢发现,叶倾城其实在这一大片虚构的文章里面,穿插了自己的故事。
所有里面提到的“小象妹妹”其实都是她自己,所有关于为了结婚从武汉移居北京的桥段,其实说的也是她自己。发现这个线索之后,再去找相关的故事,发现她好像并不幸福。因为这种不幸福,后来文风变得越来越尖锐,慢慢让我失去了阅读她的兴趣。
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发现一个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尖锐犀利的人,内心即便有值得体谅的苦楚,看上去也仍然会有点让人发憷。对所有人都树起提防的战斗模式,其实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不会获得更多尊重,反而会让内心变得更孤独。
开解自己,是变得包容的一个出口,这是《克服焦虑》这本书教会我的。在这个充满精力充沛年轻人的校园里,这本看着有点艰深的学术书籍,被翻得很旧很软。这其实让我更安心,因为,“有问题”并不是我的孤例,而是大家都有的情形,只是大家都装作没事的样子,然后来找解决的办法。哈~
三
毕业之后,阅读变成一件需要挤出时间去做的时候,突然发现:哎呀,原先随时掏本书出来看的时候,还真是好。有句诗说“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你变得忙碌而疲倦的时候,那种怀念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就是这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句话说新思想带来新局面还真是有道理的,当我看盗墓小说看得不敢去上厕所的时候,内心有个声音说:你也会有看这书的一天啊,哈哈哈。
后来,第一次看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那种感觉很奇妙,一个你看似知道甚至了解几分的对立者,其实在抛开所谓的立场问题之后,竟然是个和你差不多的人。小时候也会为了考试而烦恼;长大毕业了,也会有觉得迷茫的时候。他,好像并不是你之前一直“认识”的那个他。
这就是所谓“第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的差别。与其让第三者告诉你这个世界和其中的认识怎样,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也许会更真实和客观。在想到这一点的时候,瞬间觉得这世界,我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啊!
认识的过程,有很多惊喜。《菊与刀》里的日本,《巨流河》里的台湾,那些你以为知道但其实未知的历史,都是。有人这样谈当年读《巨流河》的感受:“复活了历史教科书上那些如同嚼蜡的名词,脑中的历史,仿佛压缩饼干遇到水,终于膨胀成了可以被咀嚼和吸收的食物。”“我觉得,只有个人的,真实的历史,对个人才有价值。无法理解的、无法共鸣和吸收的历史,只是占据脑容量的垃圾。”
四
当我去回想,关于阅读书籍和习惯的改变,会觉得每一个阶段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而这些阶段最大的共性是,其实都很寂寞。
周围总是很少有人和我读着相同或类似的书籍,即便是好朋友,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从没有过真正的投契者。
这也就是我在今天写这么多话的原因,你可能,真的终结掉了我曾经孤寂的阅读时代。
我享受到了,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他人的快乐。
而当你再来和我分享阅读的感受,这种快乐又有了一种爆炸式的增长。
《桃花源记》里面写武陵人找到桃花源的经过是这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我觉得自己的阅读之旅,就像是在山洞窄小幽暗的通道中走了很久,终于豁然开朗。
谢谢,thank you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这是我目前学会的几种语言中,表达谢意的词汇。
希望今天我们能一起读几页书。也希望在未来,我们有更多分享彼此阅读心得、以及爱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