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遇《背影》

三遇《背影》

作者: 栖霞阁 | 来源:发表于2019-11-16 05:18 被阅读0次
    三遇《背影》

      第一次,那时我也很年轻

    第一次和《背影》相遇,那是2007年,我来新疆工作的第二年。离开家来到一个从没听过名字的小镇教学,一米五五的我站在比我高一头的学生面前,还是有很多腼腆和怯场。我用还是在学校学唱的一首歌曲导入,那是崔京浩的《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带着北方特色的贫穷落后的泥土气息的歌曲把我和孩子们带到了课文中,课堂上我的目标就是体会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父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先有感情的范读了课文,当然有配乐,也是精心挑选的,(忘记了名字)。我读的时候,感觉父亲为儿翻月台,爬上爬下买橘的情境如在眼前上演,不由的想起我要远行时父亲不言不语,掏出钱塞进我包里的情境,不听劝的我,执拗的远去他乡,和文中的朱自清自嘲“聪明过分”的那份自责,此时不知不觉重合了,我带着一份对故乡父亲的愧疚和思念,和学生学习了《背影》,我相信和我共度课堂时光的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我的那份情感,我希望能有机会从现在的他们口中了解那时他们的感受。

    第二次,我渴望他坐在课堂里

    这一次是2014年,我的儿子也上上小学了。经过讲台上一节节课的打磨,经过两界学生的锻炼我已经能熟练的掌控课堂,当然也不会因想家在课堂上掉眼泪了,但《背影》中的父子之情依然是打动我的。所以我把目标定为,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教学中用话题“说说你和父亲的趣事”来导入,然后也是配乐朗读课文,依然是我来读,让同学们听准字音,然后交流感受,和上次不同,我的教学中多了些理性,而不是随着自己的感情起伏,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字词教学我更愿意花时间,纠正读音,练习朗读,尤其是第六自然段的朗读,反复读了好几遍后,父亲对儿子的爱就凸现出来了,我发现了读的魅力,语文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朗读来解决。

      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全情投入,不顾这个儿子已经成人,读了大学,不顾这个儿子的不耐烦不需要,他做完了所有应该做的就轻松了,就解脱了,这样的父爱儿子接受吗,理解吗?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从课文拓展到生活中,他们认为儿子的几次落泪是对父爱的感恩的表现,儿子深情的写下这篇散文也是对父亲的爱的理解,当然他们也谈到了,自己长大了,父母亲也应该学会放手,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最后我布置的练笔题目是: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总之,当我从《背影》中提炼出父子亲情关系时,可以讨论的话题比只感受父爱又宽阔了一些,我们拿起书本可以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放下书又可以谈论生活中的父子亲情,而我即可以引导又可以倾听,课堂是活的,生动的,是我喜欢的,我多么希望我那才做完阑尾手术的父亲能坐在我的课堂上,静静的看我上课。供养了我们姐弟三人的父亲,直到小弟大学毕业才不用整天为我们的学费发愁,那些年他为了学费整夜发愁的深夜里,我们又何曾能分担一二?

    第三次,故乡不远,他头发花白

      这一次上《背影》,也是我拿到部编教材第一次上这课,本来是有老师要来听推门课的,但这样课,我是不愿意被打扰的。这次备课没有第一次那么患得患失,我准备的很快:因为观看了《品读》栏目的《背影》,参阅了教参书,又读过了《朱自清散文》。导入是话题“吐槽一下,你对父亲哪里最不满?”我先打头:在我十几岁时最不满意父亲的穿着,但现在回头看,觉得父亲的中山服是永远的经典。我们吐槽完父亲就开始学习《背影》,还是从我配乐朗读开始。自从混合编班后,对于常规字词的教学更是不会马虎,乌市教研室的庞建英老师送教下乡时反复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所以课后字词不但反复读还示范写。听读完课文,学生开始自由的朗读课文,练读完就是朗读展示。朗读展示中又相机多读了望父买橘的段落。我们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儿子的?意在了解《背影》的写作背景。奔丧、变卖典质、亏空、交卸、祸不单行、惨淡、狼藉……这些词语的背后,不仅仅时朱自清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更是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悲凉,他的家庭,和当时许许多多家庭一样,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艰难,光景很是惨淡。像父亲这样东北西走,也只能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不是某个人的境遇,是时代打在他肩头的烙印。二.品析望父买橘的情节,感受艰难时运中的父爱。意在感知细节,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那种融汇了辛酸与悲凉的爱,是父亲在厄运面前的挣扎,是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无言却浸润了“我”的心,让二十岁的“我”感动落泪。尤其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交代:例如,“我”座位上的紫毛大衣和父亲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在南京勾留了一日,和父亲的“因为事忙”,还有那几个一股脑倒在座位上的橘子,细细思量,都是艰难处境中父爱无言的表达。三.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是否对父亲满意,他们之间有没有隔膜?意在理解“我”对父亲的感情,心疼感激中掺杂的新旧道德观念冲突下的心痛。作者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28岁的自己对20岁自己的自以为是的反思与批评,是对自己不能体察父亲的愧疚,那样的年龄,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挣扎,课堂里十几岁的学生也许此时也正在经历和感受。资料助读时,我展示了朱自清父亲的信息,他在南京时纳妾,赵姓姨太太大闹,导致上司怪罪“交卸了差事”“赋闲在家”,而父亲也不得不拿出一大笔钱来善后,导致祖母过世后只能变卖典质,借高利贷,所有这些落在接受了新思想的作者心底,那都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痛,这是一个不完美的父亲,这对父子间是有很深的隔膜 ,否则,也不会“不相见已二年余”,更何况那时二十岁的作者也是不能接受父亲还像对孩子一样对自己的方式,那种只顾自己付出,不问儿子需要的旧式的爱。四.再读望父买橘时的背影和回忆时泪光中的背影,体会父子之情。意在理解无论时代多么沉重,父亲多么的不完美,儿子与父亲有多深的隔膜,血脉亲情是延绵不断的,父子之情是纯粹的,是有着看不见的力量的。最后的练笔是写写自己和父母亲的故事,我希望学生能正视成长中和父母亲的摩擦,也能找到解决摩擦的方法。不足之处是这一课用了三课时才结束。因为隔夜课,感觉拖沓了。我想,如果我的父亲在听课,他也不愿分两天来听吧。这一次,我不确定他是否会喜欢,我不知道他会怎么评,他是否会想起他的父亲,我的爷爷。自从通了高铁,有了智能手机,感觉故乡很近了。此时,头发花白的他应该在看快手吧,因为他也开了直播。

      三次上《背影》,每次感受都不同,我和学生在课堂上与《背影》相遇,有一个背影也在心里与我总相遇,借着课本我在心底表达着对光阴的礼赞,也表达着对父爱的礼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遇《背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ve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