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衰减
好奇心在我们4岁时便开始衰减。当我们成年后,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默认的设定。婴儿在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然而,成年人往往太过依赖于此:我们变得安于现状,满足于已学到的知识和儿时建立的思考习惯,而不再去补充或修正。我们变得越来越懒惰。
好奇心更多的是一种认知行为,它源于我们内心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心智需求。当一个人感知到了期望与现实的不一致时,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
好奇因理解而产生,又可被未知激发
好奇心有一个自相矛盾的特征——它既可因理解而产生,又可被未知所激发。
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无知使我们变得好奇,而应是对已有信息的缺口让我们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经常被理解为我们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感觉,但这忽略了已有知识所起到的刺激作用。人们往往不会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物感到好奇。
的确个体存在差异,但真正关键的是,当你面对新信息时的反应,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识背景。我们对于某事物了解得越多,对于其未知部分的好奇心就越强烈。
过分自信与妄自菲薄
为了能够感受到好奇,或者说感受到想要填补信息缺口的渴望,你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口所在。可是问题就在于,我们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无论走到哪儿都觉得自己都知道。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过分自信效应。例如,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无论是开车、教育小孩还是处理恋爱关系等都优于平均水平。我们在认识自己的知识水平时也有同样的想法,这就使我们不善于找到自己的缺口在哪里,从而就容易变得不够好奇。
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无知而快乐”效应——当人们很自信他们知道答案时,就会变得高枕无忧,不再对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答案感到好奇。
如果过分自信会削弱好奇心,妄自菲薄亦如此。恐惧会莎莎好奇心。那些在极度不稳定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在学校里都表现得没有好奇心,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精力关注生存以外的事情。
我们一生都站在一个洞穴入口前,徘徊于熟悉事物所带来的安全感与新奇事物带来的向往感之间,徘徊于身处家中的平静与外出旅行的兴奋之间,徘徊于主和弦与属和弦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