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064页)“和教师谈写作”
安艳红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这一章内容我想用两个关键词来归纳,一是“习惯”,二是“选择”。
关键词一: 习惯
一· 想清楚然后写
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写出东西来,人家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满意。
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
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
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然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我们自己写东西,当然也要先想清楚,写下提纲,然后按照提纲顺次的写。即使不写在纸上,也得先写在心头,那就是所谓腹稿。提纲越详细,写成篇章就越容易。
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基本上达到了要写这篇东西的目的。但还不能说保证可靠,得仔细看几遍,加上斟酌推敲的功夫。
二. 修改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语文老师训练学生作文,也要在这一点上注意,教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这种好习惯。
修改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的不同,大的变更关涉到全局,小的变更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
修改稿子不要光“看”,还要“念”。在修改中,把写的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念稿子可以出声,也可以不出声,只在心里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在念中,容易发现该怎么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语言的连贯性,放到口头去说,最容易辨别出来。修改的时候“念”稿子理由就在这里。
三. 平时的积累
东西写得好不好,构思当然重要,但再往根上想,起决定作用的是积累。
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作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关重要的基础。
写东西的时候现买现卖的情形有时也有,但是光靠临时的观察和认识总不够。因为临时的观察认识不会怎么周到和真切。达到周到和真切要靠日积月累。惟有平时正确和对头,写东西才会正确和对头。正确的立场观点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积累多了,写东西才会运用自如。
关键词二: 选择
一· 写东西有所为
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
有所为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咱们自然该向好的一面努力,对于不好的一面,就得提高警惕,引以为戒。
咱们写东西,为的是有益于社会主义之世,其实就是要有一种积极活力的正能量。在应用文类方面,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有所借鉴,文艺类作品方面,要有所感染、熏陶。
二. 写什么
(1)参加的活动
(2)社会精神面貌
(3)各地工程兴修
(4)什么地方找到极有用的野生植物
(5)工作的变化发展
(6)教师自己思想的改进
(7)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变化
……
总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三. 挑能写的题目
挑题目不但要挑值得写的题目,还要问那个题目自己能不能写。题目既值得写,自己又能写,写起来就错不到哪儿去。辨别能不能写,只要问自己对哪个题目是否了解得比较确切、感受得比较深刻。
四. 准确、鲜明、生动
写东西归总来说,所为的有两项,一项是有什么要通知别人,一项是有什么要影响别人。这就要求要准确。准确性这个标准极重要。发言吐语,著书立学,都需要这个标准来衡量。
除了准确性外,还要努力做到所写的东西具有鲜明性和生动性。
鲜明、生动好像只是修辞方面的事,其实跟思想认识有关联。
如果写得晦涩,含糊,别人就不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甚至会把我的意思了解错。如果写得呆板,滞钝,别人读下去只觉得厌倦,不发生兴趣,那就说不上受到感染,发生信心,引起行动。
所写的东西如果具有充分的准确性,也就具有鲜明性、生动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