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熙宁三年春,时近清明,花嫣柳艳,乍暖还寒。汴京城外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中,王雱遇到了同在踏春游玩的庞荻,一场邂逅开始了他们苦乐交织的悲喜人生。
一个是刚刚当朝宰执王安石的公子,‘’未冠,已著书数万言‘’,才华横溢,有报国之志;一个是翰林清贵庞公的爱女,亦是才情兼备,才子佳人相互倾慕,又门当户对,自是一番好姻缘。王安石和庞公虽然政见不同,却也真是那个时代最开明的父亲,微笑着,给予了这对小儿女最真切的祝福。
早慧天才
王雱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一个无论是对于北宋政局,还是对于那些已经或即将闪耀光芒的士大夫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宋和西夏达成和议,边境出现暂时和平局面;这一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谪守邓州,在这里完成了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了改革失败的复杂心情;这一年,王安石蛰伏在淮南节度判官任上已经两年,满怀济世安邦的人生理想,开始迈出领导‘’熙宁变法’’的第一步……这一切,都意味着王雱这个新生儿,将和北宋政坛和跌宕起伏的改革大业之间,发生一些联系。
王雱自幼聪慧,才智过人。数岁时,有客人指着笼中的一獐一鹿考较他,何者为鹿何者为獐,王雱不识,不过他巧妙地回答,獐边为鹿,鹿边为獐,令客人大为惊奇。十三岁那年,当他听到有人谈论青海番部之事,不无忧虑地叹道:''此可抚也,使西夏得之,则吾敌强而边患博矣''。一个十三岁的翩翩少年,能够对国家大事洞若观火,可见王雱少年老成。治平四年,丰神俊朗的王家公子沿着他父亲当年的轨迹,同样怀揣抱负与理想,奔赴汴梁参加国家挑选。他也果不负神童之名,当年便考取进士,真个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初入仕途
科举登第那年,王雱二十四岁。观宋史及其他史籍记载,王雱一生绝非风流公子一类人物,而是醉心于政治经学,少年老成之人,老成到几乎从不填词,今存其词不过两首。从治平四年到熙宁三年这四年时间,王雱‘’作策三十篇,极论天下事‘’,通过策问,分析时局表达政见,在士大夫之间引起广泛热议。他还著书立说,写作,《老子训传》《佛经义解.》《庄子注》等一系列著作,尤其是《老子训传》,印行后被认为是真正懂得''道德性命''的著作,被广泛赞誉。王雱的才华和见解不仅在士大夫阶层引起波澜,还吸引了神宗皇帝的瞩目,一度被倚为智囊,十分信赖。
风云突变
仕途通达,春风得意之时,雷电和风雨也随之而来。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实在是太过激烈,党争也随之而起。作为儿子,王雱与父亲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变法的助手,他极力帮助父亲排除异己。为了不使庞荻为难,反对变法的庞公也早早地辞官归隐。多年的政治斗争使王雱本就急躁的性子变本加厉,突然患上的恶疾也使他难以接受,作为妻子的庞荻希望能用自己的温情使他变得平和,可这份包容非但没有好的结果,反而使她自己受到了更大的伤害!王雱更加狂暴,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因为觉得孩子与自己长得不像,他便天天疑神疑鬼,最终使孩子惊悸而死,庞荻也因此愈加消瘦。在王安石的干预下,庞荻选择了分居
。
病入膏肓的王雱悔恨自己的所为,对于妻子,他并非不爱,可他也知道自己的粗暴给妻子那颗爱他的心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或许他预料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希望妻子找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后半生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出身书香世家的庞荻自然也爱着自己的丈夫,也许只是当年那个踏春游玩风神朗玉的陌上公子的身影,可家风熏陶也使她不能接受如此要求。王雱忍着生命最后内心的悲辛,故意冷淡自己的爱人,希望使自己爱的人对自己失望。我在想,他的心里是不是在泣血?我实在难以想象他的内心经过了怎样的煎熬,又是怎样一种锥心刺骨的疼痛。一切的努力无法打败庞荻的坚韧,王雱最后希望父亲能出面做主,来了却这桩心愿。
曲终人散
王安石一边心疼自己的儿子,可眼见庞荻所受折磨,也痛惜儿媳的遭遇,经过细细思量,王家最后决定在王雱生前将庞荻以王家义女的身份嫁给王雱好友昌王赵颢。庞荻在王雱生前就别嫁而非被休,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惊天骇地的行为,王安石父子对庞荻的一番深情,的确有超越时代的人文情怀。
庞荻披上吉服,上花轿准备再婚时,正值王雱病危。此时,在他的身边只有他一辈子追随和仰慕的父亲陪伴着他。于病榻上回想自己的人生,自然是百感交集,自幼仰慕圣贤之道,立志匡扶大宋,从不屑于填词这种酸腐文人游戏的王雱心中那根柔软的弦还是被拨动了。也许送亲的队伍已经远去,可他会还念着妻子的音容笑貌,还会想起汴京城外初见的那位女子,于是,一曲《眼儿媚》成了他留在世上的最后的真情:
杨柳丝丝弄轻柔。
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
梨花先雪,
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
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
豆蔻梢头。
后记
熙宁七年,王雱去世,年仅三十二岁。后人非但没有因此看轻庞荻,反而更钦佩王家父子的胸襟气量,亦有颇多感怀。遭遇亲信背叛,爱子病逝,皇帝冷遇的王安石心灰意冷,二次辞相,携老妻归隐江宁。至此,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在一片唏嘘中宣告结束,被称为小圣人的王雱最后也没能凭借变法流芳百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