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重庆市教科院初教所副所长张咏梅为我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会上从一个教学问题的追问开始,牢牢抓住了我思考的神经。张老师说:“只要你把问题问清楚了,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哇!这样的点拨真是太让人叹服了!会提问的人,一开口就让人折服。
我仔细听着张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一边听一边想:张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会上没有总结出来,等回到家,看到书架上的《教育魅力》,我发现张老师就是一个有教育魅力的老师。
在讲座最后,她出示了一张图,关于教师能力行为框架,我整理了一下,发现和温儒敏先生提出的读书要有三个圈如出一辙。
文本解读对应第一个圈——读人文经典,这是通识教育。
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对应第二个圈——钻研专业知识。
第三个圈是研究自身感兴趣的领域。虽然张老师没有出示在图中,但是我从她的言行中发现了她的“第三个圈”。虽然年过天命,但是她还在坚持培养自己的爱好——学习书法。
都说“师风可学”,我在张老师身上看到了“为人师表”的魅力。我想到了于漪老师还提出过“学风可师”的观点:要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完善人格、提升思想、提升境界,锤炼感情,你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
为什么于漪老师、张咏梅老师、温儒敏老师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什么他们能深受教师的敬仰?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始终让自己站立在教育文化的最前沿,始终站立在学生中间去思考学生如何学,在德性和智性等方面堪当重任、堪称人师,肯定是所有答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答案。
其实在现实教育中,众多老师都是愿意学习的。只不过日常教学工作淹没了我们学习的热情。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教学始终没有上升到“教育”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文化的高度、从教育价值的高度看待学习和工作,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日常教学工作,使之贴近教育教学本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对待学习不再那么被动,那么我们就不再是低头拉车的狼狈模样。
张老师在会上提到“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于漪老师结合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给我们指出了三条路径: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
向优秀的前辈学习,把学习之风根植在学生心中,才能使学生有所生长。司马迁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有些高山我们无法登上去,但是我们心中一定要有这样一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始终牢记“师风可学,学风可师”,你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