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已经播完了,八品主事徐宾所发明的大案牍术贯穿全剧,最后,徐宾靠精确的计算(也可以说是算计),成功将这个发明阐述给了唐玄宗,当然,最后随着一声伏火雷的巨响,大案牍术跟着徐宾一起烟消云散了。
唐玄宗亦是想寻找一套性质可行的运行规则,所以他不信任太子,但是如此“精密”的大案牍术,如果沦落到这种“八品小吏”都能操纵的地步,他宁愿这一切都没有。
那么,在古代,到底有没有这种“大案牍术”性质的应用呢?
显然,是有的。
所谓“大案牍术”,其实就是涉及一些人口、山川、矿产等的信息资料,后来,这些东西进一步演变,发展出了地方志。不要小瞧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它其实是帝王的眼睛,为统治层提供各种政策依据。在商鞅变法的时候,这东西就出现了,甚至,还发明了古代的身份证----照身帖,里面相机记载着你的姓名、籍贯,上面连你的头像都有!
话说回来,如此重要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它的价值的。传国玉玺重要,若是没这东西,玉玺早晚是别人的。金银珠宝和府库资料放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人选择前者。在这个事上,历史上有两个人,因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结局也是天差地别。
1、骄奢淫逸的李自成
自明朝天启年间,天灾人祸不断,各种矛盾频发,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其中,李自成是其中的佼佼者,并于1644年挥师入京,仅仅三天,便占据了紫禁城。当年,洪承畴曾对皇太极说,北京城没有两个月根本下不来。
可是,李自成自西安起兵到紫禁城也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可谓不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在京城待了42天,就被人赶出去了。情势变化为何如此之快?
后人在总结这段教训的时候,说李自成进城后就开始挥霍享乐了,众多兵士也懈怠了。不错,被明清文人称为“闯贼”的李自成,进京后确实过上了花天酒地的日子。手下的刘宗敏,就因为没管住自己,霸占吴三桂的陈圆圆,引发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逆转。
而最终,李自成也的确对得住“闯贼”这个称呼,兵败后,顺带将北京城洗劫一空,继续窜入下一个地方。历史上和他相似的还有一个叫黄巢,那个更厉害,从山东到闽南到长安,就是一伙打家劫舍的贼人罢了。
2、汉承秦制的刘邦
当年,楚怀王对项羽和刘邦说,你们哥俩儿,谁先打下咸阳谁就封王。项羽是个倒霉蛋,和秦军主力硬抗,结果刘邦趁秦朝关中空虚,率先攻占了咸阳,子婴投降,巍巍大秦,就这么轰然倒塌了。
刘邦,出身和李自成其实差不多,用现在的话说,都是泥腿子。进了京城尤其是皇宫,就开始眼花缭乱了,那些没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珍奇异宝再加美女,普通人显然扛不住这诱惑,想想当初,流窜邙山的时候,有口饭吃就是奢侈了,现在却是坐拥富甲天下的关中王了!刘邦也想在被他视为天人的秦始皇的龙床上体验一把......
可是,这美梦被他的连襟----樊哙给打断了。
这哥们一看架势不对,作为一个屠夫,他怕自己说话不利索,就找来了张良,两人轮番上阵,刘邦虽说没上过什么学,但有一样好,在大是大非上拿捏的准,因为他喜欢听别人的意见。所以这龙床就不睡了,财宝也不要了,就这份毅力,项羽就比不过。但有一样东西,刘邦没有放过,就是秦朝丞相御史府内的国情资料。
进入咸阳后,萧何立即封锁御史府,清点府库档案,这些资料,涵盖了大秦的人口、地形、物产、关塞、律法等,一一进行登记造册,作为一个文官,这些资料的重要性,萧何太清楚了。
这种东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数据,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些规则。朝堂颁布的法令,都是要以此“规则”为基础。举个简单的例子----征税,就需要人口、土地这些基础信息。行军打仗,需要的就更多了,地形、关隘、粮草、人口分布等。这些东西,对于古代统治者,可谓是一书在手,天下我有。
所以,李自成失败,享乐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没有思考自己占了京城后作何打算,更没有对这个国家做出一个完整的规划,所以他根本就用不到那些“大案牍术”。说白了,他就是进城“打秋风”而已,和游牧民族没有本质区别。在这点上,他比刘邦差的太远了。
结束语
按说,李自成比刘邦晚出生近一千八百年,对于朝廷是如何运转的,即便自己不懂,请个明白人来打理一下总没问题的,照猫画虎就行了。可是,宋献策、牛金星,简直就是两个糊涂蛋,对于这些压根儿就不关心。以这样的“战略高度”掌控大明天下岂不是笑话?退一步说,即便没有吴三桂及八旗子弟入关,怕是李自成也撑不多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