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编号:099
最近在帮助一些很多不喜欢数学或者数学成绩较差的孩子,发现了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犯的一次错误,最近一一整理出来,给大家做一下讲解,避免那些孩子还没到年龄的家长踩坑。
今天先分析一种情况。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找一些难度稍微高点的题让孩子做,有的会给孩子报**思维的课程,认为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其实大部分孩子是不适合的,这样的选择不能说完全不对,需要看具体的情况,有些时候对孩子帮助是大的,但盲目的跟风、模仿,会误入歧途,会害了孩子。
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在孩子认可的情况下,推荐一些稍微有意思的数学题目是可以的,无论开始喜不喜欢,只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乐趣,那么这个事情就可以可取的。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孩子不适合,用同样的时间,不如让孩子多做做体育运动,或者多一些阅读。
难题会让大多数孩子产生挫败感。学习好的孩子喜欢做难题,是因为解决难题会给他带来获得感,快乐感,练得多了,经验就多了,效果自然就好。不是太难的题,出错多,也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比如很多家长再看还考试卷子时,认为是粗心的那些题,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的不够扎实,这样的情况多了,孩子就会有挫败感,何况难题。学习的挫败感会让孩子对自我产生怀疑,自我效能感降低,认为自己不行,渐渐就会对所有的科目失去兴趣。学习是一种人生存的本能,就是通过探索,反馈,修正,再探索,这个过程中有获得感,使得自己不断地去探索,收获。我们常用的一种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从预习以及简单的题开始做起,逐步提升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练习,让孩子重拾信心,渡过最煎熬的阶段。
有的家长会认为,自己不会,找那些培训机构总可以了吧,真实的情况是,机构给我们展示的案例,都是个例,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而作为人类,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情况,所以在看到案例后就果断的报名了。
而大多数机构为了效果,会给孩子教一些方法,但是学习的过程家长并不了解,到底是学会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呢,还是一种可以通用的思考能力,家长是不知道的。而有些所谓的技巧,是有边界和适用范围的。比如鸡兔同笼的技巧,会了技巧,不一定弄得明白其中的本质。大多数情况,老师是不会往更深的去分析其原理的,老师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多种情况列出来,让大家做练习,模仿式的练习,并不能真正起到思维训练的效果。
无论哪种情况,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没有获得感、成就感,这件事情就不会长久下去。
有的家长也会产生归因谬误,认为孩子的学生成绩提升就是因为学了某种思维或者练习了难题,才有的结果,继续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
好在双减政策,会让一部分这样的事情减少,但依然会有一些家长会错下去。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急病乱投医终归伤害的是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