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距离听课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二十天,心里也一直惦记着此事,但因为听课笔记没有及时的整理完整,所以迟迟没有写。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犹如井底之蛙,守着自己的一片天, 头发长,见识少。真可谓“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新教育之课,不知学问之大也”。四月十八日有幸在北二小聆听了三位老师精彩的新教育课程,更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浅薄无知。
首先聆听了新教育教师成长学院副院长,新教育年度人物——张硕果老师的《晨诵,让我们诗意栖居》,张老师温和的语言,精彩的课件,亲身的体验,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感悟……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她说:“当今社会,时间永远不够用,工作永远做不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一些东西滋养我们的灵魂,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用的东西就是大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张老师从晨诵课程的由来:(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着眼于当下教育现实)、新教育晨诵与其它诵读的异同、晨诵历程、晨诵的类型以及新教育晨诵的技巧娓娓道来,逐一讲解。
迟到的感想
新教育开展以来,我总是以为《晨诵》书上选取的古诗和现代诗歌不仅文笔优美,语句流利,感情丰富,寓意深刻,而且还具有声律美,意境美等特点,虽然《晨诵》书上的一些诗歌自己还难以理解,难以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难度较大,但还是自我认为:读的多了,积累多了自然是有益的,于是,总是强调学生课上多读,课下尽量背会,听了张老师的讲解,茅塞顿开,才知道走进了自己的误区。她说:晨诵诗歌不同于语文学科的诗歌学习,语文学科强调学生对诗歌知识与技能的精确掌握,对诗歌的准确理解,而晨诵重在强调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以及诗歌对生命的滋养,强调的是学生的精神状态,晨诵的日常诵诗不强求学生背诵,它注重的是“诵”而非“背”;日常诵诗贵在坚持,每一天在一定的时间内,用一首诗来开启黎明,为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采用丰富形式的诵读,通过语言、声音,不同形式诵读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成为影响孩子生命、童年的三大杀手,真心希望孩子们少看电视,多读诗歌;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远离网游,亲近自然。让儿童对这个世界足够好奇,足够敬畏,足够感动。
迟到的感想
其次,是焦作实验区的宋新菊老师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小梅花班的故事。宋老师主要从新教育“暮省”课程的意识、意义、母体、内容和形式来分享了她的新教育之路。她刚从农村走进县城时,有些家长对她不太放心,不愿意让孩子在她的班,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成为学生和家长受欢迎的好老师。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通过新教育对儿童的引领和唤醒,让儿童形成更好的社会人格。有个学生,虽然身为男孩,但从他出生之日起,父亲讨厌他,爷爷奶奶不喜欢,家庭的影响,给他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是宋老师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关注他,开导他,引领他,给了他信心和力量,通过共读《丑小鸭》的故事让他找到了自信,最终班里学生一致同意把《丑小鸭》奖颁发给他,让他和别的学生一样自信,阳光,积极,快乐。
迟到的感想
下午孔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整本书课通识,首先她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通过让学生先猜读、再猜读、还猜读的方法,并且是有根据的猜测(而不是瞎猜)书中的内容和精选个别篇章精读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所上课的优秀幻想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同时引导学生读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书。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孔老师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其次,通过大量的家常课阅读实例:《美人树》、《白雪公主》、《小鹿斑比》、《不老泉》……给老师们讲解了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特别是她提问的书目,在座的知之甚少,她博闻强识,字斟句酌,逐字逐句,透彻的理解和讲解令我汗颜,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三位老师台上分分钟钟的精彩讲解,是台下无数日日夜夜的努力付出;是平时的博览群书和乐学善思;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更是“实践出真知”的真知灼见。新教育的路上她们是领路人,是佼佼者,受之无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