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微信,微信俨然已经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随时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好友留言,有没有工作消息。
正如有句话曾说:一个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没有微信。
然而承认微信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在微信聊天中,经常会有人制造出一些令人反感的行为。
今天,我们就看看微信聊天中最让人反感的4种行为,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一、不回微信,却发朋友圈
微信聊天时,最没有素质的一种行为是什么?
高票当选的是“不回复消息,却在朋友圈更新动态”。
总有这么些时候,你给一个人发微信,发了一条又一条,却收不到对方半个字的回复。
起初,你以为对方没看见、或是对方在忙、又或者是有着其它不可回复的理由。
然而不经意间你发现,对方发了朋友圈却没有回复你的消息。
虽然我们不能苛求别人秒回,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都有需要处理的紧急事情~
迟点回复,无可厚非。
但如果几小时甚至几天过去,都不回复你,那就完全可以理解为:
人家压根就是不愿意搭理你,不喜欢你,甚至可能觉得你烦人话多,希望你闭嘴。
即是如此,那我们就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我们煞费心思,自我内耗。
二、问你“在吗”,不说具体事
聊天时,很多人习惯用“在吗”来打招呼。
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伤害却很大。
就像网上有人调侃说:
“有事直接说,别问我在不在。我要是说在,你找我借钱咋办;我要是说不在,你请我吃饭咋办?。”
其实,“在吗”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不是不可以;
只是在问完“在吗”后,就立马开门见山的说清楚自己想问的事,
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二来也不用消耗对方的耐心。
毕竟只问在不在,不说实质性的问题,对方很难判断自己究竟该不该在。
所以,聊天时不要总问“在吗”,有事说事,对方看到,能帮忙自然会回复你,不能帮也会直接告知。
要知道成年人最清醒的就是:有话直说,不浪费彼此时间。
三、上来就发语音/视频
新媒体作家粥左罗老师,曾经吐槽过这样一件事:
有人加他微信,通过之后就一屏幕语音,长的60秒,短的5秒。
当时粥老师回复:有事请先留言。
结果对方见他回复了,直接语音拨过来。
用粥老师的话说,“当时还在开会,整的我很无语。”
这些一上来就发语音、视频的人,只顾方便自己,也不考虑对方是否方便接听。
想想如果对方正在开会,或所处的环境比较嘈杂,听不清楚,再或者吐字不清晰,
那么一段语音发过去,对方要反复听上好几遍,很容易造成困扰。
所以,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能发文字就发文字,尽量不要发语音,如果必须发语音,一定要先询问对方是否方便。
这样的行为,于人于己都是一种尊重和礼貌。
四、平常不联系,联系就是砍价和集赞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近八成受访青年反感在好友圈中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而 57.2% 的受访青年认为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会消耗人们之间的感情。
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收到过,来自别人的求赞或者pdd的砍价链接~
虽然这都是“举手之劳”,但其实已经给别人造成了困扰。
想想对于那些平日根本就不会联系的人来说,为什么你一个链接甩过来,别人就要帮你?
而对于关系好的朋友来说,偶尔为之还好,但次数多了同样会让人觉得烦。
成年人的社交,都讲究个你来我往,如果每次都以链接开始以砍价结束,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交流~
那这只会把对方仅存的一点耐心和情分耗尽~
千万别把人家的善意,当成是理所当然。
写在最后:
我们每天都要和很多人在微信上聊天沟通~
由于社交习惯、性格使然、环境因素等各种原因,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微信聊天喜好。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学会在微信这个社交场,提高自己的社交礼仪。
千万不要因一些令人反感的聊天行为,而成为别人眼中的讨厌鬼。
唯有此,我们才能在微信聊天中,做到让人愉悦,沟通顺畅,关系更加亲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