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怪诞心理学》

《怪诞心理学》

作者: LoisC | 来源:发表于2017-02-07 00:49 被阅读0次

    问题一:为什么有人在人多的教室更容易集中学习?

    ①存在“他人在场”现象,差别在于人是否是社会人。其中心在于声誉,声誉为他人给你的印象和评价,甚至比一个人真实的模样更加重要。

    ②人越多未必越好,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如1到2,他人再场的效果增加很高,100到101效果则不明显。

    ③从众,即随大流。

    ④大家选择学习而非玩的原因:人众无知。每个人心里都想玩,但是每个人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都以为别人想学习,都认为别人会对「懒惰行为」赋值为「负面声誉」,所以没有人会这么做。

    ⑤他人在场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他人的声音或移动使我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材料上或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

    comment:他人在场效应核心在于声誉,这不仅解释了选择在图书馆或教室学习效率通常高而且能坚持的时间更为持久,而且很好的解释了在麦当劳或者便利店等同样人多(但身边人都不在学习)的地方无法集中注意力原因。

    问题二: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还会感觉疲惫不堪?

    ①疲惫的主要原因:工作的意义感不强,大部分人很难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而且工作中的联结,是类似于机械的协作关系。而且办公室工作并不适合大脑的认知加工特性,大部分工作没法专注,没法做更深的信息加工。

    ②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的福流(flow)理论。「」被用来形容人心理上的无序状态。个人觉得这个比喻太妙了!

    当我们没办法专注地做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会回归到一种无规则或混乱的状态,我们的自主性、效率和创造性都会降低。我们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会变得沮丧而焦虑。于是我们不得不百无聊赖地打开网页或者查看手机上的QQ或者微信,被动地躲到娱乐的避风港。当然,我们也会努力把自己从「熵」的混乱状态拯救出来,让注意力重新变得集中,让思维重新变的有序。这得多消耗能量啊。

    comment:学习时,当父母送来水果之后,再看知识确实会有一种微妙的疲惫感和无序感。这大概就是我没办法在家集中注意力做事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因为我妈真的很喜欢跟我说话(耸肩)。

    问题三:为什么有的人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完全没有动力,完成别人的请求时却拼尽全力?

    自尊的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自我功能。除去如感知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自我功能,我们还需要社会性心理功能,如情绪觉察能力、自尊调节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这些能力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和生活质量。

    不敢满足自我的需求是自尊底下的表现。题中的这种人其实有能力在现实中克服困难,缺乏的是在内心把对别人需求的尊重,以同样的态度放在自己身上。他们认为自己的需求不值、不行、或不可以获得满足。

    ③不敢满足自我需要的动机:一是害怕自己的需要,因为寻求需要的满足曾经给自己(及早年照顾者)带来很大的麻烦。二是如果自己获得了满足,那么内心会有强烈的内疚感,如战场救下来的战士。

    病理性利他是自尊底下的人满足自我的曲折方式。

    在否认与拒绝自己的基本需求后,反而对别人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心思,促成他人需要的满足,虽然也是利他,但前提确实对自己否认、拒绝了自己真是的需要,是一种负面方式的利他,即病理性利他。因为他的目的是回避面对自己需要时的复杂感情、回避在意识层面正视这种需要时会唤起的强烈焦虑。

    而这种负面的利他可以起到缓解面对复杂情绪和焦虑的作用,原因在于他把自己的内心需要投射给了对方,自己通过照顾他人来比较绕(乃至歪曲)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为「病理性」,如果一个人对这种投射的情况缺乏察觉,一直误认为是别人太需要,而不是自己。这会导致自我和别人的边界不清、自我和别人的内心活动难以被现实检验,导致不断的误解和冲突,甚至走向脱离现实能力的危险。

    ⑤病理性利他可以成功乃至可以成为榜样。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能敢于表达、坚持自我需求的正当性,在受到侵犯时敢于据理抗争,是一个人尊重自我、自尊调节功能健全的表现。而不顾自己生活而过分利他的人,虽然会被赞扬有牺牲精神,但是也往往具有病理性利他的问题。

    comment:这篇文章是我想做点读书笔记的契机,用词挺好的,所以做sammary的时候引用也比较多。身边有一个典型病理性利他的案例,本来对其行为感到十分困惑,看了之后感觉有点理解了,理解万岁。

    问题四:为什么一旦在任务完成前对人说出计划,就难继续顺利执行?

    ①简单的任务不在乎是否要说出来,而进展缓慢、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忍受了许多痛苦的任务,我们才会有憋不住的冲动。我们夸下海口,也许是为了急一点证明自己或者对任务丧失信心,急需寻求安慰。

    事物内在联系的组织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构建。观察者本身包含于被观察的系统,从而获得「验证」,从而变得更加可信。

    ③相信“下一次,只要我憋住不说,计划就可以更容易地执行下去”的人获得一条积极自我催眠的暗示。而相信“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自己地嘴呢”的人则容易催眠出“不提前说出计划会死症”

    comment:高三的时候,我发过一条微信说,不读完指定的五本书、练好字,做完某一套题就不上微信了。后来我坚持了两个周左右,计划完成了80%就忍不住又上了微信。这个假期,我发了一条说说,说要学雅思和日语。日语确实学了,但雅思一点没碰。回想起来,每次发计划都是烈士一样的心情,又毫无例外地根本没完成。现在想来,原来开始就没打算完成。

    问题五:为什么有些人在失败后,希望身边的人也失败?

    三个前提:(不分先后)

    Ⅰ大部分人有着自我强化(self-enhancement)的需要;

    Ⅱ几乎所有人出于评价自己的需要要进行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Ⅲ所有人都会对信息进行一致性解释,而不会满足于信息的积累(Attribution theory)。

    ①失败时,首先要找的是失败原因(归因过程)(自我强化的需要),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社会比较),此时,出于对自己维持良好评价的需要(自我强化),「他人失败」有利于对自己做出好的评价。

    ②例外:如果归因任务太难和他人的强大,也会让自己体验到弱者的感觉,则与自我强化相矛盾了(此处未看懂)

    ③若比较对象表现越优秀,则越会为自己难过。但如果他人做的任务与我们不同,对他人失败的期望值就会被削弱,此处可以体现为「有些人表现越好,我们还会越高兴」。

    ④Tesser建立了自我价值维持模型(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当别人表现优异的行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关时,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失落。

    comment:比起单纯判断这种“希望他人失败”的心理为「恶」,解释为通过判断别人,引发对自身的失望则通常会更合理一些。

    问题六:为什么在学习中休息一段时间后,在开始学就会变的困难?

    ①学习时,大量的相关信息从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提取出来进入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在工作记忆中,这些信息被快速加工处理,从而产生一种「流畅感」。而停顿一段时间后,工作记忆回到长时记忆,则又要将信息提取出来,这时就会感受到「阻滞感」,从而产生沮丧的情绪。

    ②分散学习(spacing learning)比集中学习(massing learning)效果更高,原因恰恰在于「阻滞感」。「流畅感」具有欺骗性,会使人高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阻滞感」则会让人低估学习效果,从而产生学习的契机。

    comment:不管是阻滞感,还是流畅感,学习还是需要动力和毅力的。更为科学的管理学习时间可能会让我们能更高效率的完成任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怪诞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gu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