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过一个关于人类长寿原因的研究,研究结果按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列出来了十条因素。定时锻炼意外地排在榜单之尾。
戒酒戒烟分列榜单的三四名。
第一与第二是让人有点奇怪的:拥有亲密关系与拥有社会良好关系。亲密意味着彼此深知又相互包容,亲密无间的关系是影响双方长寿的重要基石。而良好的社会关系则代表可以与邻居亲切的问候,与同事融洽的相处,甚至包括路过楼下小店与店主点头微笑。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人类活得更久,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抗压能力。影响着万千人的哈佛幸福课中也阐述了拥有很多好朋友的人在面对挫折,压力时表现得更加自信,坚强。
不可否认,所有人对待友好的关系都有着特定的需求,这些需求深深地烙印在人类的基因中。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面对大自然的无常。唯一可做的就是报团取暖。合众人之力才能狩猎一头凶猛的野兽,受伤之后要得到众人帮助才能得到救治,以上情况只有自己面对时就意味着危险和死亡。
惯于独处的人早已被自然选择机制淘汰殆尽。
于是,我热衷于社交,沉迷于热闹。顺应基因的安排去寻找期待的快乐,渴望将面对的困扰凭借人群的力量侵蚀吞没。用大剂量的社交来刺激乏味的生活,不厌其烦的向别人证明我是谁。
忙碌似乎是一切困扰的解决方法,太多人从忙碌中牺牲了自我幸福感。
当人把注意力全部专注于外部的人或事,精力全部用于解决外部的刺激时,总会陷入无意识状态,任由自己沉溺于思维,情绪的沼泽,对许多事情下意识地采取抗拒,逃避的反应模式。平和与宁静与之愈走愈远。有人说: “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而向外看到人还活在梦中。”
但是狂欢之后的孤独又是如此的让人难以忍受,锥心刺骨的空虚如潮水般袭来的时候,任谁都不能从容面对,也许天生越没有安全感的人越能感同身受吧。
唯一的办法或许就是忍受,不再专注于外部,安静的坐下,主动去体验内心的感受,古之曾文正公每日的课题就是静坐半时辰,当思维消逝,情绪褪去,安宁就会随之而来,真正的自我出现了。
我不否定社交,社交对于作为人类的我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从来都是相得益彰,我赞扬独处,是因为社交成为了被用来逃避现实的手段,甚至网络的发明也被空虚的人用来隔着屏幕互相取暖。
面对孤独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但在孤独的路上有着那么多人同行,也不算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