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就得不到完美的才能。”东东今年六岁半了,因为他长得结实经常被误以为已经八九岁了;但是他的性格与他的外貌并不对称,承受能力比同龄的小朋友差多了。
最近爸爸因为学习的事情,说了他几次。虽然爸爸的批评不是大吼大叫,而是心平气和的沟通,但是对东东来说,就像是对牛弹琴,反而就是因为这些批评而显得闷闷不乐。好像他有说不完的委屈似的,低着头抹起了眼泪……。
只是几句批评东东就生气甚至大哭,这是因为他受到了“蛋壳”心理的影响。“蛋壳”心理是什么呢?就是指内心非常脆弱,就像鸡蛋壳一样一击即破。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也不能面对困难。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之所以产生“蛋壳”心理,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特别封闭,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空间。现在,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太过娇柔,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太差,但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在孩子身上,还是在家长自己身上呢?
01、家长过分溺爱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中,孩子会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受不得一丁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02、过分的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蛋壳”心理就会显露出来。
03、总想孩子赢
有些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玩游戏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做却会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能输,对日后的成长没有帮助。
04、推卸责任
有些父母在孩子摔倒时,会帮孩子推卸责任,故意拍地板,并告诉孩子:“都是地面不平,让宝宝摔倒,妈妈打它!”类似的举动将孩子摔倒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地板,时间久了,孩子碰到挫折时就习惯了不去面对或推卸责任。
“蛋壳”心理是孩子内心脆弱的表现,这种不良心理会影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儿童心理专家给出了几种合理化建议。家长要对孩子做好正确引导。
01、提高孩子的耐挫力
对于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家长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让孩子自己尝试去解决一些问题。此外,大人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有时也可以和孩子玩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用这种方法来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02、建立合理的认知
家长可以通过平常和孩子聊天的办法,逐步改变孩子对于批评的认知,可以对孩子说:“被批评没什么啊。谁能保证自己不被批评呢?说就说呗,又怎么样呢?这只说明这件事可能我们做得不太好,改进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这样想,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应对批评,就不会那么难过,就容易承受了。
03、情景模拟
也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一家三口互相批评。在玩笑中,让孩子能够接受批评。孩子逐渐就能体会到,被批评确实不算什么。这其实是心理咨询中行为疗法的一种:情景模拟--就是模拟实际的情景,让孩子去体验、学习。
04、孩子勇于承担
有些孩子做错事被发现后,因为害怕或为了逃避处罚,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来个大哭大闹或“死不认账”。他们不能勇敢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因此家长要给予鼓励和诱导,让孩子勇于承担。
总而言之。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想要一心改变孩子,唯一的前提就是从“原件”自身得到彻底的改变。因为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亲子教育就是让孩子日新月异,不断改良的过程。
万维刚在《佛畏系统》一书中说:“想要不被事情安排,就得主动安排事情。”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而且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只要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