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与周文化

诗经与周文化

作者: 林染lin_k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17:05 被阅读0次

    论《诗经》与周文化的关系

    《诗经》反应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恢复周礼。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期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被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孔子选择性地采用了其中305篇编入《诗经》。也因此可以说《诗经》是孔子传播儒学的有力武器,《诗经》的中心思想是围绕儒家的核心仁、礼而展开。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于民,严格了等级制度,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统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这也与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周王室衰微,开始了争霸兼并战争,给人民带去巨大灾难,因此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维护和重建国家秩序和规则。而诗经中的众多篇目都承接周之遗风,有利于孔子宣传恢复周礼的思想。因此《诗经》与孔子与周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儒家提倡“礼乐教化”,《诗经》正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同时,诗歌也是古代统治者观民风,自考评的重要方式,所以诗经在儒家经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诗歌是统治者观察民风的重要方式,所以孔子选择了编辑《诗经》,以求获得统治者的重用,发挥自己的抱负,并且可以凭借《诗经》笼络民心,扩大在群众中的基础和知名度。因为当时法家受到统治者的重用,而墨家备受百姓支持,儒家却两者都缺乏,编辑诗歌总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还能以此为立论根基,《诗经》也的确在后来成为了儒家经典。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以《诗经》中的中《木瓜》为例,这首诗歌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虽然你送予我的物品只是木瓜、木桃、木李,而我却回赠以美玉,这不是什么对等的礼尚往来,而是体现了两个人之间真挚的情谊。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这首诗歌依旧是一首爱情诗。这首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两人的相处,却突现了青年男女间的美好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与周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ti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