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的小乐趣~~窥见名人肖像

读书的小乐趣~~窥见名人肖像

作者: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 来源:发表于2021-11-01 08:13 被阅读0次

    叔本华1788年生于但泽(过去为德国城市,今属波兰),他的父亲是一个富商,给叔本华留下巨额财富,保证他一辈子衣食无忧。

    母亲是个交际花,比他父亲小二十岁。所以他父亲死了以后,他母亲周围有很多男人,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好朋友叫歌德。歌德经常来叔本华他们家,然后跟叔本华聊天,叔本华很崇拜歌德。他的母亲送他到英国学习,所以叔本华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的英语能够讲得跟当地人一样好,然后游学法国。

    在这过程当中他就表现出了抑郁症的症状,他每天都在思考人间苦难。因为父亲的自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阴影,这个在心理动力上会有一种跟随的欲望,所以叔本华一直在很痛苦地思考人生的苦难。在1809年到1811年的时候,他考上了哥廷根大学,然后在那儿学习哲学,然后和歌德见了面。

    歌德很喜欢这个年轻人,给这个年轻人的笔记本上留下了一句诗,这句是用德文写的,翻译成中文是“欲求人生乐趣,必先珍惜此世。”实际上歌德是替他的妈妈劝他,说你别一天到晚那么发愁,先把日子过好再说。然后叔本华很高兴,接纳了这首诗。

    等歌德一走,叔本华在旁边批注,自己写了一句:“与其把人认作实非其人,不如听其保持本来面目。”意思就是犯不着你劝我,我就这样,挺好的。所以叔本华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年轻人。(以上出自樊登读书会樊登老师所讲的《哲学的慰藉》里面关于叔本华的文字稿,侵权删)

    看到哥德和叔本华的这段交往,很奇怪第一反应是哥德和贝多芬的见面,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哥德的另一面。因为画面太过刺眼所以久久不能忘怀,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名人的另一面,除了性格的原因,有时也与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都有关系。

    众所周知,哥德生于1749年8月28日,卒于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

    哥德很想结识贝多芬,他们于1812年在波西米亚剧场见面,当时哥德是魏玛大公的枢密使,位高权重,十分保守。但两个人话不投机。贝多芬赞赏哥德的才华,但他自由暴躁的性格与哥德十分难以兼容。他俩一起散步,然后发生的情况让哥德永远不能原谅贝多芬了。

    他们在散步归来的路上遇到全体皇族,贝多芬很远就看见他们了。哥德估计也看见了,很快他n就挣开贝多芬的手臂,立于大路旁。贝多芬是非常傲岸的,鄙弃权贵,认为他们(君主和亲王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他们看到哥德和贝多芬两个人走在一起应该感觉到他们的伟大。这是贝多芬的想法。但作为在宫廷服务的哥德他肯定不是这么想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下面这戏剧性的一面。

    贝多芬把帽子压低,扣上外套上的纽扣,倒背双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结果亲王和朝臣们排队恭迎,太子鲁道夫像贝多芬脱帽(要不是贝多芬记录了这个场面,谁会记得这个太子呢?),皇后娘娘先向他打招呼。大人物们都认识贝多芬,这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出于礼貌还是虚假,他们至少认识到了艺术家的价值,也或者他们致敬是出于对艺术家的真诚尊重。

    于是贝多芬继续好玩地看着皇家马车在哥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贝多芬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哥德对此也是耿耿于怀。或许哥德在权贵面前就忘记了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只记得外交礼仪或君臣之礼了。他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贝多芬这样愤世嫉俗狂傲不羁。由此两个人的肖像更为明显了。

    贝多芬在1792年手册曾经说过“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他还说“我是为人类酿制玉液琼浆的酒神,是我给人们精神上的神圣癫狂”。拥有这样精神气魄的人必然是顶天立下无惧无畏的,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是不可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但哥德要么是没有这个意识,要么是气魄不够,敦厚有余,所以两个人在路遇权贵时表现得如此迥异,以致看起来像部轻喜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小乐趣~~窥见名人肖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ug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