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波澜壮阔,成绩斐然,在他的自述中,其父梁济对他的影响极大。
他9岁的时候,辛苦积攒的一串铜钱忽然不见了,他到处找不到,大声哭闹了很久。
第二天,父亲无意在庭院里的一棵桃树上发现了那串铜钱,知道是儿子贪玩遗落在了这里。
但他却没有责备儿子,而是写了张纸条给儿子:“有个小孩自己把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找,吵闹不休,真是毫无道理。”
梁漱溟拿着纸条,果真找到了自己遗忘的铜钱,顿时不好意思起来。
一直以来,不管梁漱溟犯下什么错,父亲从不疾言厉色训斥他,而是采用提醒、暗示等方法,启发他思考、自我反省。
父亲这种批评教育,很好地培养了梁漱溟的自省意识。
孩子的改变,是需要力量的。
就像“南风效应”指出的:
越去评判或谴责孩子,对孩子刺激越大,只会激发孩子叛逆的情绪。
只有温暖和煦的引领,孩子才愿敞开心扉,听从父母的教导和建议。
正确的批评应该是有建设性的,必须要对孩子有帮助、有益处。
父母想要孩子意识到问题,并及时改正,不妨采用这“二八定律”:
1. 两分道理,八分共情
教育家贾荣韬分享过一个经历。
他的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虽然只是皮外伤,没有大碍,却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
儿子出于害怕,不敢回家。
贾容韬没有着急批评,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先共情儿子: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然后,他还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
见父亲如此理解和接纳自己,儿子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我要是骑慢点就能绕过孩子,也就能避免这次事故。”
贾容韬这才开始输出自己的道理,告诉儿子各种交通安全知识,这次,儿子听得十分认真。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道理之前,我们要先给孩子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共情。
激烈尖锐,解决不了问题,和风细雨,才能把话说进孩子心里去。
2. 两分批评,八分肯定
一个小女孩,因为心思都花穿着打扮上了,导致学习常常不在状态,妈妈看了很焦虑。
一天,妈妈见女儿又花了半小时在打扮上,便对她说:“每天美美的去上学,上课的心情都变好了呢。”
女儿听了很高兴,妈妈又接着说:“要是每天你的作业也能完成的美美的,那就更好了,妈妈相信这也难不倒你的对吧?”
女儿爽快地答应了,从那天起,女儿在学习上明显用功了。
这位妈妈用的方法就是心理学上的“三明治效应”:
先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然后提出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最后给予信任、支持和帮助。
在夸赞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孩子会觉得是善意的,也就更愿意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3. 两分建议,八分分享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就是一把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因为孩子听不进生硬的命令或建议,故事却能很好的引导,给孩子指明方向。
为人父母,其实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一个沐浴在爱和接纳里的孩子,才能从心里生出无限的力量和勇气,成长为一个内心有爱、眼里有光、不负期望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