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以“心即理”为根本命题,延续了陆象山尊德性的传统,寻求象山尊德性和朱子道问学的平衡,以德性为根本追求,道问学为“事”,在事上磨心,以此来协调两者。
在《传习录》中,阳明的道是指成圣之道,是尧舜禹传承下来的十六字心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吾性具足,理论上人人可成圣,但道心受私欲影响变得晦暗不明,只有人心私欲摒弃,道心才会显现。因此,阳明以圣学为本,立下仿效圣贤之志,存为善去恶之心。
立志是阳明工夫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立志不仅是一个当下的表现,更贯穿于仿效圣贤的始终。首先,立志是定下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种下嘉种才能有硕果。其次立志之后要守志,志不守就容易被私心杂念误导,以至于偏离本心。守志之后才能达到“良知致”的境界,使得良知时时刻刻都得以显现。所以立志是贯穿了“致良知”和良知致的过程。它既是开端又是过程更是最后的目标。
阳明的一个为学逻辑都是这样,将一个论题看作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单纯的做一件就是一件,而是全部融在一起,不可分割,就像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本就是一个东西。人心道心也是一个东西,只是有私欲遮蔽才有了不同的表现。
所以在阳明这里,成圣其实是很难的,虽然人人具有成圣的条件,但你时刻都不能偏离本心,时刻保持知行合一才能算是成圣了,也就是达到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真的是意志的考验。
可以说,道晦暗不明有三个原因,一方面是道学传统的支离,只重知识忽略本心,只重穷理而忽略行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各种诱惑太多,阻力太大。还有就是人的意志不够坚定,不够真切,下不去那个当圣人的决心。
尽管成圣很难,但是我们只要立下这志向并常常自我警示也能向圣人靠近,“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都能够使我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