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面的天空露出了些许蓝色,南面天空乌云的隙缝中露出了太阳,现在湿漉漉的树冠上,水滴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白光。北窗外沿河茂密的黄绿色的柳树和黄褐色的草坪被淡淡的的阳光照得鲜亮起来。带状的蓝色天空越来越多,乌云渐渐飘散,取而代之的是白云。
微弱的阳光照在了阳台上。而北窗外遥远地方的楼群都已经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了。阳光越来越亮了,北面窗外天空越来越明朗了。今天空气很明净,能见度很高,阳澄湖边的高楼公寓都清晰可见,楼下杉树稀疏的红褐色的枝叶在阳光中微微摇曳。天幕上蔚蓝色的面积越来越大了。

最近我看了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妥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 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那些善良、淳朴的人们,却被放在邪恶社会的油锅中煎熬,我震撼了,我怀着巨大的同情在阅读。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神探波尔菲里的对话是惊心动魄的、是心理的较量。侦探高度怀疑他,但是还没有证据。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个善良而慷慨的人,但同时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真的是受到了怎样的煎熬啊!一个杀人犯(善良的)面临着法律的压力、自己内心的压力、和亲人之间的三重压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拉斯科利尼科夫母亲的描写也是特别的感人,读来让人不胜唏吁!
有的人要找一个无依无靠的女人是为了能让她永远崇拜他、仰望他。他能永远支配她;有的人则是为了能永远爱她、做她的保护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痛苦的环境能使人堕落,也能使人更显高贵。那些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持高贵品质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痛苦、恶劣的环境更有助于塑造一个美好的、高贵的心灵。任何美的东西须要站在它的对立面、在深渊里,才能仰望它的崇高。只有在文学作品里,才能结识美丽而高贵的灵魂。陀氏的惊险的情节主要是心理的情节,而不是外在的情节。
拉斯科利尼科夫的问题在于从形而下的方面看,他也没穷到养不活自己。从形而上的方面看,想做拿破仑,而不是虱子,那也不能去杀一个弱者阿,结果不幸还杀了两个。拿破仑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的力量,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有法律的保护,而他代表的只是自然人。所以是没有可比性的。马拉梅多夫心肠是好的,可惜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和吸毒者的性质差不多,按照性格的发展,他只能选择自杀。
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其他都好,她要保持穷人的自尊,可又是那么势利,她的自尊是建立在势利的基础上的,而且也膨胀到了变态的地步。马尔梅拉多夫只要不酗酒,是可以养活家庭的,那么出现这种悲剧也只能怪自己,怎么能怪社会的不公呢?罗佳的母亲、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索菲亚其实都是受到家庭成员的牵连而受难的,好像和社会制度也没什么关系(现代的许多文学评论都把人物划分为两个阶级,一切都以阶级和制度来评论)。

其实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目的是要挖掘人性的深度,特别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而绝大多数的评论者喜欢动辄把一切灾难归结为社会制度,其实是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已。拉斯科利尼科夫也和社会制度没关系,作者只是在挖掘心灵中的善于恶。
小说的目的是探索人性的奥秘,文学是人学,不是社会政治学。社会环境只是性格发展的载体。以前动辄就说作家是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等,只是在当时一切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而已。小说主要描写人物,社会环境只是隐约可见罢了。小说要表现的是在各种环境下的性格,而不是社会制度。即使作者也反对这个制度,但他表现的还是在这个制度下的人。

什么叫情节,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比如“罪与罚”中的马尔梅拉多夫,他是个文官(公务员),一再偷家里的钱去醉酒,自己的工作也丢了。他的生活和酗酒的钱是靠女儿卖淫来的钱养活他的。他也知道这是对亲人的犯罪,可他就是控制不住,所以他最后选择了自杀(而不是被社会所逼)。
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是个自尊(势利)的人,她要求公正,同时自己又很势利。她也是自尊心膨胀到无限而送了命。拉斯科利尼科夫也是从朦朦胧胧的跨越,到恐惧和后悔,最后走投无路才去自首。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发展到极限。
陀氏的作品是伟大的,他没有给人物贴标签,没有直接把人物当作社会阶级的代言人。他塑造了复杂而深邃的心灵世界,139年过去了,至今还无人能出其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