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直这么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总是如此。”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为什么现在的成年人,越来越难以感到快乐?
这是我两年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则热门话题,至今仍热度不减。
拥挤不堪的早高峰地铁,口罩下是一张张略显麻木的脸;
一份看起来光鲜但并非自己热爱的工作,每天大多时候在压抑和煎熬地度过;
下班回到家只想躺平陷入静止,却还要马不停蹄地做饭、整理家务、辅导孩子作业;
即使睡前可以刷一会儿手机,也只是几分钟的轻松,很快就又陷入对未来的焦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年人就只拥有短暂的快乐了。
“丧文化”取代了“佛系”,成为当下一代人的代名词。
而前两年那些自诩“佛系”的人,现在也大多被生活捶打得纠结、 拧巴、无穷丧。
有人说,现代人的症结在于,不自觉陷入物欲泥潭,总是想要更多。最终尽管机关算尽,也不过转头成空。
为什么“快乐”对我来说,越来越难了?
杨博士在自己的《集体的失忆》中提出了疑问: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现代人大多不快乐?
你是否想过人生过得太辛苦,恰恰是因为我们忘记初心,迷失了自己?
你是否想过这一生的追求,是一场“愈追求,愈找不到”的骗局?
你是否想过这世界是个大妄想?而一切不过是头脑的投射?
人类现在认为有的文明,恰恰反映了人类集体的遗忘。
日益高涨的隔阂、冲突、创伤与痛苦,成了我们的日常主题,我们认定人生是如此,浑然不觉自己失去了什么。
然而生命最原初的记忆,并没有在种种人为的制约与框架里失去,只不过是被淡化、被遗忘而已。
找回本性,回应内心的呼唤,和生命的源头接轨,也只是活得真实,回到爱与光明。
罗素曾在《幸福之路》中指出,阻碍人们幸福的因素之一,就是自我沉浸。
现实中,我们经常宥于自己的小世界,以至于过度关注自己的荣辱得失,而多生烦恼。
然而六祖慧能早已发出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杨博士的有一段话让我很受触动:
经常做睡前醒后的这个练习,这一生所练习的,可以决定肉体消失之后的意识状态。
一个人在往生之前,做这种练习非常重要。它可以决定你我未来的状态。不重视意识的状态,等到往生那一刻也就来不及了,那时肉体的痛苦会让我们陷在昏迷之中,又跟着过去积累的业力转走了,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重复人生的经验。
每一天晚上入睡,都可以当做一个小的死亡来做练习。进一步说,每一个念头,我们也都可以当做一个生死的过程来看。一个人从来没有来过,也没有走过。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执着于痛苦难以得到欢乐。转变思维,看淡得失,才能活得更加云淡风轻。”
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有些人会把“丧”经常挂在嘴边?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太过单调,太过一成不变,每一天几乎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都在重复自己过往的模式,缺乏意外和惊喜,也缺乏能够吸引你为之奋斗的目标 。
而另一方面,整个大环境,又往往充满不确定性。每当我们想尝试一些改变,想踏出一步时,就很容易迷失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
这就导致了,这个自驱的回路,哪怕能转动,也很难持续地运转下去,不断强化你的探索动力。
杨博士的节语:
但愿每一个人把自己带回来,不要在人间迷失。
也不要再继续为了强化“我”,而去建立一个虚构的故事、虚构的人生,得到虚构的成就、虚构的伙伴、虚构的财务、虚构的名誉、虚构的才华,而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虚构的历史。
这些全是人类集体的大妄想,不值得我们再延续下去。
荣格说:“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