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感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生活往往都是那么现实的,与我们的初衷,与我们在上学时教科书上所写的往往都不一样,当初所谓的纯洁和美好,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变得不堪一击。
于是我们纷纷感慨现实的残酷,残酷之余有时又会感觉到无能为力,甚至有的人还带着自己的精神洁癖,誓要与世俗的生活拉开距离,于是在很多时候自己明明是对的,却与现实的生活格格不入。
有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有两只乌龟不同的选面对着不同的境遇,一只乌龟被高高地供奉在庙堂之上,受人敬仰和膜拜,被用于古代帝王占卜这件光辉的事情上,可惜它是死的;另一只乌龟把自己深埋在污秽的淤泥之中,和各种所谓的肮脏亲密接触,不过它一直活着!
在直面生存问题时,活着并且好好地生活永远是第一要义!
《沧浪之水》这一本书就可以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带你直面现实生活:人要吃饭,房子需要够住,孩子需要好的生活条件……实现这一切就不能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清高,不能与现实的社会脱节……
关于作者
闫真,1957年9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赴加拿大留学,在圣约翰大学社会系学习。1992年回国。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接连写了三部长篇小说:一部为《曾在天涯》,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部为《沧浪之水》,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部为《因为女人》,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前两部小说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发行。特别是《沧浪之水》,自问世后,得到了不少读者、评论家们的好评,我国最有影响的文学期刊《当代》在头条位置刊载了全书,该作品还获得了《当代》设立的目前我国奖金最高的《当代》年度文学大奖。
内容概要
“我”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在当地出名的医生,当年父亲因为被朋友陷害,被分配到一个穷乡僻壤进行劳动改造,但父亲始终是一个好人,而且做了一辈子的好人,将孔子、孟子、陶渊明、以及李白杜甫这些有气节有追求的人物奉为精神导师,在家里还挂着他们的插画。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打算做一个好人,一个纯粹的好人,“我”考上了大学,上了研究生,到了卫生厅里工作,却因为不屑于做那些追名逐利,笑里藏刀的 事情,甚至还带着一腔热血顶撞了领导,于是被安排在了一个研究院的闲职上,“我”是80年代的研究生,却做着不痛不痒,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工作,这一待就是5年的时间。
5年的时间,他结婚了,生活还能够自给自足,一切似乎都还比较顺利,直到生了孩子,孩子要吃奶粉,岳母过来带孩子居然还和自己挤在一个屋子里用一块帷布隔开来睡觉……这一些开始让生活变得窘迫,捉襟见肘,“我”开始动摇了自己的想法,空有一身本领,却被妻子责骂“不配做个父亲!”
当孩子上幼儿园手足无措,以及孩子被汤伤我四处借钱时……这些事情一次又一次触痛了“我”的神经,我打算“重新做人”。
终于找到了机会,“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察言观色,总是站在别人的视角来分析和看待问题,在领导面前表达自己的忠心,比演员还要认真地进行表演,才获得了升迁,一步一步往上爬,坐上了省卫生厅的第一把交椅。
这样,个人的住房已经宽大了,过去门可罗雀,而今门庭若市却又避之不及,生活似乎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发生了改变。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阅读感受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启示有三点:
1、这个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人就是自己:那些有能力却没有什么太大作为的人,往往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甚至将自己视为是精神的导向,道德的楷模,或者迷信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不肯放下身段,自始至终都将自己看得很重要。而这个世界是一个由别人构成的世界,所以自己往往是最不重要的。
2、生存和生活得更好永远是第一法则:有理想有抱负没有错,但是人归根结底是要吃饭的,是需要盘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这一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讲的很清楚,作为人最起码的是需要满足生存的需求,再谈其他,这也是实现个人抱负的必经之道!
3、生活不是黑白的,而是灰色的:作为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应该只像小孩子那样纠结于对错、好坏乃至真假……生活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元判断,而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明确了这一点,才算得上是成熟和成长!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