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507864/abb18a5b12f8a4cb.png)
这几天身体不舒服在家,精力不是很好,所以减少了写作的内容,想着要不就趁现在把备忘录里写过的文字整理整理。
但随即又打消了这个想法,因为一来平时胡思乱想写下的文字也不算少,整理起来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二来这些文字的可读性不高,很难从中找出有料的内容。
所以就暂时放弃了,现在写作的兴致又起,想就着“整理”这个话题,写一篇新文章,应该会很有意思。
哎呀,开头说了想减少写作,现在突然又开始敲起了键盘,哈哈,没办法,有想法就写吧。
创作让我平静。
01 整理出不了大价值
我回顾自己上学时期,发现自己总有一种“错题整理”的执念。
只要哪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我总会下意识地认为:是不是因为考试之前没有整理好错题,导致很多地方粗心丢分?
后来我认真研究了一整个学期的试卷,发现原来事实正好相反,我在熟悉题型的丢分仅仅占了错题的很小部分,大概两成都不到。
剩下的大部分丢分内容,都来自于陌生的题型。
所以,如果我总是执着于整理错题,到头来也只能提升20%的分数,属于事倍功半。
有这些时间,不如去学习新的内容,去挑战陌生的领域,这才是能带来快速增长的机会点。
02 整理是为了心安
很多时候,我觉察到自己有一种害怕被指责的心理,于是我恐惧犯一些低级错误。
要知道,当你搞砸一件简单的事情时,你会得到双倍的指责,同时自己心里也非常难受。
但当你挑战有难度的事然后失败了,你不会得到外界太多的责备,相反有可能得到善意的鼓励。
基于这样的外界反馈,很多人其实被驯化了,他们会开始花大量的精力来填补一些简单的事情,力求不要出错,这是错误的做事逻辑。
因为你始终徘徊在简单的舒适区周边,你会变得短视,会为了心安而丢掉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危险的型号。
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首当其冲要锻炼的,就是“厚脸皮”+“大心脏”。
这里说的厚脸皮,不是说没有任何底线,恬不知耻,而是说要学会放下面子,不怕被责备,不要玻璃心。
做错了简单的事,微笑认错,下次认真点就行了,没什么大不了,不需要总去想别人的评价。
留更多时间来做更陌生但重要的事,开展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面对陌生的情况,要保持“大心脏”,不需要束手束脚,认准了就干。
就像我在网上写文章,从有念头到发出第一篇文章,只花了几天时间。
请记住,事情一拖,基本等于完蛋。
03 过往的内容价值不大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对自己手里的活有清晰的认知。
如果是花了很大力气做出来的内容,我们可能很快就巴不得别人能看到,能够暂时先留下来保存在备忘录里的,基本都是自己放弃掉的内容。
所以,我现在决定,对于过往的内容,及时清零,只关注公开发表的文章内容。
一旦我狠心清零了之后,我发现自己没有太多负担,反倒是可以开始全身心打造新的内容了。
这是我自己身上的例子。
这种“清零心态”,其实可以推广到任何领域,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负担很重,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放下过去一些积累,不愿意重新开始。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很多事情具有延续性,但有些事情,它翻篇了就是翻篇了,就像现在流行的“断舍离主义”。
一个房间只有空出新的空间,才能储蓄新的物品,同样的,我们在心理上也需要抛弃一些过往的储蓄,才能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
希望我们时时保持空杯心态,保持进化。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