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会意字,左为子,上边两个叉表示学算数,右边是一只手拿着教鞭指导鞭策。
《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礼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可见,教,有三层含义:
1.教孩子,需要指导、管理和鞭策。
2.教孩子,需要行为示范,才能上行下效。
3.教孩子,重点是发挥长处,还要补救过失。
育,会意字,甲骨文上面一个“女”,下面是倒立的“子”,会意母亲生子。
《说文》“育,养子使作善也。”就是培养孩子做善事,何为善也?
《说文》“善,吉也”,就是做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先从家里开始学习,百善孝为先。
何为孝?《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先从对父母孝开始。
所以,教育,重点是教育孩子做好人,做好事,而不是只关心孩子学习和考试分数。
教育孩子,父母应该行为示范,才能上行下效,自己做好人好事,善事父母,给孩子做榜样,孩子才能做好人好事。
另外,教育孩子需要积极关注孩子,发扬孩子的优点,既允许孩子犯错误,又要及时补救孩子的过失。
《弟子规》是按照古人教育价值观排序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做人做事的孝悌放在教育的首位,读书识字的学文是放在教育的最后。
而现在青少年的教育,却偏离了“教育”的主旨,不是德育为先而是智育为先,过分重视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即“学文”,过分重视考试分数,而忽视了亲子关系,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
这就导致了孩子压力山大,出现厌学情绪,亲子关系矛盾,因考试失败而出现极端行为或者表现各类心理行为问题。
甚至出现多起14岁左右的青少年杀害亲生母亲的恶行。
重读《说文解字》,却看到了古人创造汉字的深刻用意,文以载道,我辈岂能丢弃,需要重新调整青少年教育的价值体系,真正把德育作为首要教育任务,让孩子从小有善心做善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生减负措施无效,越减越重的现象。
其他很多心理行为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否则,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52342/4dd180f859234e0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