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喜欢回家后带着孩子直接往房间里钻。
工作之后,因为孩子晚上还要上课,所以回家一般在八点之后,几乎每次回家都只会待在房间里,客厅成了摆设,餐桌落满了灰尘。
家,变成了一个睡觉的蜗居之地。
而这一次,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前不久是孩子的生日,外婆给她挑选了一个礼物。那天,我们早早地回家准备拼装这个玩具。
我以客厅有蚊子为由,带着孩子去房间床上拼玩具了。
可是,玩具小零件太多,拼起来太繁琐,我弯腰驼背在那儿拼了近一个多小时,最后搞得自己直冒心火。
孩子怯怯地看着我,好像在问你为什么要生气。
是啊,我自己做的决定,就应该自己承担结果,我为什么要对孩子生气!
后来写日总结的时候,我记下了这件事,并且在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
我为什么只愿意带孩子待在房间里呢?
因为客厅有蚊子——有蚊子点电蚊香就好了;因为客厅开空调费电——房间照样也要开空调。
陷于“原因论”的我,无法做出改变,因为我下次还是会遵循这些因果律把孩子带进房间。
那么“目的论”呢?我希望带着孩子待在房间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表面的目的就是不想整理客厅,那深层次的呢?
晚上回家带着孩子在房间,这种做法在我内心深处、在我潜意识里,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最终目的就是不想带孩子!
待在房间里,我可以让孩子看电视,然后自己去外面整理家务、或者躺在床上玩手机,等到点就带孩子洗漱、睡觉。
轻轻松松就实现了表面带娃,实则不带娃的目的。
那如果待在客厅呢?
我得陪着孩子玩,陪她过家家,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也不再心安理得。
所以有蚊子、不想浪费电,都是我为自己不带娃找的借口。
遵循“目的论”,我可以慢慢改变自己。
既然我的目的是构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就得充分利用家的空间。
首先是把厨房用起来: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一顿午饭,从列菜单、买菜、烧菜,到共进午餐,最后一起收拾。
接着要把餐桌用起来:我们可以晚上在这张大桌子上一起写字,我写毛笔字,孩子则会跟着我写,还可以一起画画。
最后是把客厅用起来:每天回家后,我们可以在客厅里看电视,我会练练尤克里里,孩子会坐在地毯上玩玩具,有时候一起随着音乐跳舞,一起做运动。
看看吧,原来在家里可以做很多事,不限于房间,不止于睡觉。
当改变看待事情的角度时,我也可以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