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国人学会鼓掌应该是近百年的事情。
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具有统一性。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含蓄,不像西方人感情热烈直接。
到了近现代,西方文化大举东进,文化受到影响,性格也就发生了改变,我们也会直接而热烈的表达感情,同时学来了西方社会社交的重要技能——鼓掌。
鼓掌是一种感情倾向的表达,人在表达赞同、鼓励、激动的时候都可能会鼓掌,只要我们不是鲁滨逊,我们就很可能在广场上、会议厅、圆桌旁听到掌声。掌声不但是一种感情倾向的表达,还是一种十分明显的感情倾向的表达,一般人越多的时候,越需要这种表达,人越多,这种简单、直接、明了的动作加声音的认同方式,优势越明显。假如两个人面对面,心知肚明,也就不需要掌声了。
“感情倾向”是对掌声内核的比较准确表达,如果允许表述用词不那么准确,我们可以说掌声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表达赞成与否。鼓掌,表示赞成,是一种积极响应的情绪,不鼓掌,表示弃权或反对,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情绪。
中国人讲究中庸,让一个中国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不同意”是一件难事,但是掌声呢,并不需要明确说不,只需要不做这件事情,就某种层面上表达出了“不同意”的意愿,尽管这种表达方式有些无力。但我们大多数时候连这种无力的表达都是不敢的。
回想我们的求学工作生涯,是不是常常被掌声环绕。我们也许是获得掌声的人,也许是付出掌声的人。有时候获得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掌声,有时候给出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掌声,但有时候获得的是一些重要的掌声,有时候给出的也是一些重要的掌声。当我们作为获得掌声的人的时候,掌声越热烈我们就觉得自己越受到喜爱,越获得支持,这时候给出掌声的是“其他人”,我们无法探究别人掌声是否真心,只能通过掌声的声音、频率来判断自己的受欢迎程度。当我们作为给出掌声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活动就细腻的多,因为首先我们要问我们自己的内心,我要鼓掌吗?
问题是“我要鼓掌吗”,表现出来的结果是鼓掌或不鼓掌,心理活动却有“同意,鼓掌”(外在与内心统一)、“不同意,鼓掌”(外在与内心冲突)、“与我无关,鼓掌”(从众)、“同意,不鼓掌”(特殊少数情况)、“不同意,不鼓掌”(真实表达内心不赞同意见)、“与我无关,不鼓掌”(一般发生在无外在压力时)。我觉得其中最值得讨论的是“不同意,鼓掌”和“不同意,不鼓掌”,因为这两种心理过程中,“不同意,鼓掌”外在是在表达和自己内心冲突的意见,“不同意,不鼓掌”虽然内心和外在是统一的,但知行合一的意见表达也是需要勇气的。
先来讨论“不同意,鼓掌”。需要鼓掌的场景一般是多人场景,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一个中心焦点,当出现“不同意,鼓掌”心理过程的时候,“焦点”往往是上位者或者代表上位者或者代表多数,而坐在台下或桌边的“我”只是一个下位者或少数。当“焦点”表述了一个观点,需要掌声获得支持的时候,别人鼓了,“我”鼓不鼓?人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才有安全感,有时候甚至都没来的及想“我”是否支持他的观点,大家都鼓掌了,“我”跟着条件反射般鼓起来,有时候当然想明白支持与否了,但大家都支持了,“我”会怀疑“我”的否定是否正确,当“我”坚定了“我”的否定正确,准备不鼓掌的时候,“焦点”的犀利目光朝“我”射过来,这时候“我”鼓不鼓?大家都鼓了,“我”不鼓,“我”是刺头,是特殊分子,准备好承受代价了吗?再说当前气氛和谐,其乐融融,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也不做那个扫兴人,啪啪啪,“我”的掌声也就热烈地响起来了。
至于“不同意,不鼓掌”呢,这种心理活动的情况下,其实已经是在表达反对意见了。我相信“焦点”非上位者的话,掌声我们大多数都是敢不给的,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般时候表达反对意见谁都敢,不算能耐,到了真刀真枪的时候敢表达真正的反对意见才是真正的勇敢。历史上绝不缺少因为表达不赞成或反对意见而流血的例子,宫刑、砍头、挨枪子,翻开历史一页,尽管古代没有掌声,但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掌声流血史。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清晰表达反对意见和模糊的掌声意见划等号,因为清晰表达反对意见相比起模糊意见的掌声需要更大的勇气,也往往会付出更大代价。清晰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是“不同意,不鼓掌”的最终形态,如果“不同意,不鼓掌”需要勇气三分,那清晰表达自己的反对观点就需要勇气十二分。如果不同意,不鼓掌”可以获得我们的三份敬意,清晰表达自己的反对观点应当可以获得我们十二分的敬意。
不同意还鼓掌,或者瞎鼓掌、乱鼓掌,在正式场合下,我们常将其看做拍马屁、捧臭脚行为,但我对其是理解的,毕竟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毕竟人之常情。但习惯了人之常情的人生是不见火星的,是泯然众人的,大多数人都这么干,大多数人是什么人,是普通人,都这么干,我也跟着这么干。但总有一些人不人之常情,偶尔会在我们生活中迸发出一粒火星,甚至有时候敢于站上高台,举起一支反对的火把,他们往往是错误的事情发生时,那些敢于不鼓掌的人,甚至是敢于说“不”的人,敢于斥责谬误、虚伪、罪恶的人,他们才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掌声与鼓励。
我们不可能永远崇高,但每一次对谬误、虚伪、罪恶说不,都是一次崇高,但这样的崇高,往往需要付出代价。写到这里,不能不想起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