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经常羡慕,作者真的厉害,可以写出这样出色的文章。于是便开始模仿着写。平时看到喜欢的句子都会抄到一个本子上,时不时翻看寻找灵感。也许因为在写作上下了一些功夫,所以面对每一次考试时,都没有觉得作文太难写,换到今天,还就不好说了。自以为写的文章可以一看,所以对于写作从未怵头过。
为什么现在会觉得写作是一门苦差事呢?因为步入职场后写的更多的是工作总结、通知、公文等,写作的感觉慢慢消失,小时候摘抄名家名句的习惯也不复存在,估计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看的书越来越少,汲取的知识养分趋于枯竭了。
近几年有娃后,我重新拾起书本学习,但是我突然发现,拿起书本的我不再像原来一样,很快的投入其中,专注力下降,看书后的很多感悟也懒于输出,无论是读书笔记还是朋友圈分享,对于我来说也突然变的晦涩和抵触,是什么导致我对书写产生了这种为难情绪呢?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大概是以下几点:
1、输入变少
步入职场后阅读量直线下降,虽然经常浏览各类文章,但与认真看完一本书所能得到的知识储备来比,完全不同。量变才会引起质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如何能做到游刃有余的输出呢?
2、思考变少
原来在学校的时候唯一的工作便是读书,教材看学完便自发拓展阅读,那时是真的很喜欢读,读的多、思考多、感悟更多,恨不得每天都写上几篇。而现在除了偶尔看书外,更多的是被动输入,听课、听书,看起来勤奋,但是留给自己的思考时间,其实非常有限,学到的知识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内化,就没有办法与自己过往的知识进行更好的链接,更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碎片化的知识点,让输出变的更加困难。
3、练习变少
输入再多没有输出,真正能吸收的其实少之又少,听过的课,看过的书,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我负责分享或领读的时候,因为提前准备逐字稿,所以印象格外深刻,吸收最好的便是分享的内容。但惰性使然,我很少主动争取分享机会,因为输入少、思考少加上自己的惰性,写作与我而言,已经变得不再轻松,偶尔提笔,也觉得劳神费脑。
4、完美情结
肚子里知识少,便格外想在输出内容时显的丰富一些,生怕别人发现此人学识不过如此,哪怕在朋友圈发文,只写寥寥几句,也要反复推敲琢磨。常常在飞书上写一长篇,却修修改改总不满意,然后清零。如此时常反复写,反复删。搞到最后,难免意兴阑珊,完美情结令我对写作的抗拒也越来越浓。
通过上面4点总结,现在对于我来说写作简直成了难题,真觉得是一件苦差事了。
但我为什么还要与之死磕呢?
坦白讲,每次写作,带给我的思考和收获,都让我成就感满满。
写作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写作是把过往知识进行再次加工内化的过程,可以更加专注的回归内心,可以更好的进行思考。
希望在接下来的21天,跟着火火姐,跟着各位伙伴一起努力成长,突破自己的写作障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