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春节那些事儿
元宵节感悟:关于年节的传承!

元宵节感悟:关于年节的传承!

作者: 飘逸的风2017 | 来源:发表于2017-02-12 13:43 被阅读788次

    元宵节是从一大早打开微信开始的,满满都是元宵祝福的话语、段子、表情和小视频,酝酿着过节的氛围;还有充满着元宵节快乐祝福的温馨喜悦的微信红包,一天下来,也抢到好几个。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我们这里,普遍的说法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貌似是个有文化的说法,或者说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渐渐也有很多人长了见识和文化,才开始称元宵节,但是,中年以上的人,普遍还是称正月十五。至于我本人,也是在迁居县城的近十年,才习惯叫元宵节,并且还是以说正月十五为主。

    在我们这里,过完年,接着还有正月十五,再接着还有正月三十的了(音liǎo)年,年才算过完。正月忌头,腊月忌尾,意思是年头年尾讲话行事都要特别讲究趋吉利避忌讳。一年中,还有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冬至、小年。其中三月三是广西著名节日,现在已成为广西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六月六是尝新节,玉米刚刚开始成熟,用带浆的糯玉米磨成糊糊包粑粑尝新。其它节日和全国大部分地方的过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在农村,在我的记忆中,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过节主要体现在吃和祭祀祖先两个方面,此外并无其他仪式和庆祝活动。过年、正月十五和了年肉食比较多一些,还有清明节和七月半两个节要祭祀祖先有肉食;其它节就比较清淡了,基本可有可无,记得住,并且有条件,就过一过,忘记了或者没有钱不过也无所谓。过年自然是最大的节,正月十五还有年的余味,大概因为留恋过年,所以在正月结束那天,再过一个了年。在80年代基本每年能杀一头年猪的年代,农村一年的肉食主要就靠杀年猪做成腊肉,所以除了重大的节日,平时都尽量省着吃,特别会打算或者少数能杀两头以上年猪的人家,才能攒得下几块腊肉吃到年尾。

    至于节庆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意义,农村并不知道多少,也不在意。祭祀就是最主要的节庆文化传承。我是因为出来读书并参加工作,通过读书看报纸以及后来上互联网,才慢慢对这些节日的起源、传承和文化意义有了一些基本了解。90年代以后,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农民外出打工做生意等接触外界越来越多,节日也随着物质条件改善过得丰富起来,主要也还是体现在吃喝方面,没有谁去联想和挖掘这些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顶多是年年看电视多了,知道八月十五有合(阖)家团圆的意思。

    说到文化传承,我想起七夕,这几年,年轻人也开始过起中国的情人节,这是中国文化人对于弘扬国粹以及东西方文化影响力等问题的研究、担忧和努力的结果。在我们农村,七夕不叫七夕,叫七月七。依稀还有印象,貌似童年时候母亲讲过类似鹊桥相会的故事。母亲没有文化,是从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得来的。这些典故从古老的书籍传出来,在祖祖辈辈迁徙生活中传下来,依稀留下一个有情人一年终于能够相会一次的凄凉悲伤又有美好憧憬的童话故事,很不容易了。倒是在我们农村,把七月七演变出一个实用的民俗,在七月七取水泡米,说是那天的水泡米不容易发酸,浸泡几天的糯米、大米、玉米拿来磨成米浆,滤干,做汤圆,做粑粑。这个节基本也就不算是节了,只有需要取水泡米的人家,才会偶尔记得,提起一句,也就是一个有一些实用意义的好日子罢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基本没有人讲究七月七取水泡米了,七月七这个节就基本没有人记得了,几乎已经消失了;又由于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的文化普及,由年轻人过起来吧!不过已经不是我们这里原来意义上的七月七了。

    节日的起源应该首先是为了纪念一个重要的日子,并逐渐赋予它各种思想和文化价值而得以传承,在传承中随着时代的需要被不断被赋予一些新的意义,得以流传至今。其中,帝王统治阶级出于各种需要,对节日弘扬传承有重要的影响,节日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越多越厚重,影响力也就越大。随着历史的变迁,除了过年,清明、中元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几个具有实用意义和特别的文化价值的节日,还有很多都会慢慢淡去,只在起源发祥的地方得到传承,或者历史变迁中一些移徙迁居的族群中因特殊意义而传承下来。

    过年的起源很难考究了,个人认为源于季节时令的自然规律,并因农耕文明发祥对粮食谷物的原始崇拜祭祀而产生,兼有狩猎文明和祭祀勤劳勇敢智慧的族群领袖、先祖,熟先熟后无从考究,随文字和历法的产生得以逐渐固定,并按照历法传承。至于历朝历代风俗民情如何变迁,统治阶级赋予过年多么厚重的文化意义,都抵不过季节时令这个自然规律对过年这个节日的主导作用,以至于至今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是以农历以过年为主要的时间段落节点。使用西方历法的民族、国家和地区,虽然历法不同,元旦和过年的意义却是一样的。因此,过年是因实用意义主导而传承的节日。清明节和中元节,则是因祭祀文化而在汉民族及所有受华人民俗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传承发扬。端午节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精神传承的纪念日,与其说是纪念历史人物,更重要的则是传承一种精神文化。中秋节,则是因为一年一度月亮最圆,以及季节气候等因素,都最适宜人类产生抒发感怀的情绪,而被赋予想念、思乡、爱情、聚会、团聚、团圆等文化意义,得以传承,文化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七夕则是典型的因许仙和董永爱情故事文化而演绎并得以传承的节日,足见爱情是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而今,更是已提升到了关于东西方文化命题的高度。还有很多节日,在不同地区或多或少都有传承,各具民族民俗特色。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传承中,祭祀文化一直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在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中都或多或少都具有祭祀功能上得以印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凑不断加快,生活习惯不断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化,人类的区域性、世界性迁徙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时间精力和精神层面都已经渐渐无力承载太多的节日活动,很多小节日逐渐淡出消失,只留下过年等一些影响广泛深远的节日还在传承和弘扬。现在,大部分人都因各种原因烦过节,无意识地处于传承和抵触反抗的矛盾中,思想超前的城市人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非常向往并已经开始过起旅行年节,逐渐要把年节过成轻松愉悦的休闲长假。

    每到过年和清明节、中元节,我都会想起一个问题:到我老的时候,估计难以留住孩子在家过年了;清明节,小孩一辈或再下一辈人还会像我一样去祖宗的坟地祭拜吗?七月半中元节还会烧包封纸钱吗?其实同事朋友身边人以及更多人都会想到并逐渐遇到这样的问题。当然,这些困扰在年轻人都不是问题,这几年,出现的网上祭祀就是一个先驱的解决办法。

    时代在变迁,历史总在前进,文化传承是永恒的历史命题,无须我们杞人忧天!总之,年节不会消失,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年节传承的两大生命,并且人类历史长河还会按照它的规律有新的节日产生。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元宵节感悟:关于年节的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sa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