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把存在主义创始人波伏娃当作自己的偶像。大学时,我疯狂一般地阅读她的自传及作品,并记下大量笔记。她是有原则的,同时也是生而无憾的。生而无撼,无疑是理想生活的最高境界。
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幸福,我没生过什么大病,没有抑郁症,没有神经衰弱。还有,我没有感到非要做出点什么来不可的压力。我从某个时候起就认识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必负担太重和做太多的事。幸运的是我认识到这一点时还相当早,这使得我一直得以坚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为身外之物所累。
当我还是二十岁时,我就幻想自己在三十岁那年结婚,三十五岁要个孩子,四十岁退出江湖。在退休后的一种闲适状态下,每天接送孩子上放学,每周陪他游泳、练琴,寒暑假带他去游历世界。
很显然,我现在的生活离当初的设想相距遥远。然而,既然世界卫生组织界定45岁之前属于青年,60岁之前属于中年,60岁之后才进入老年,那么我现在正当青年,因此当我在55岁退休时正值中壮年,重新规划人生犹未为晚。在这之前,我要以入世的精神艰苦奋斗,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生育孩子并培养成人。
55到70岁的这十五年,我的腿脚尚灵便,头脑尚清晰,我可能会以医生的身份云游四海,遍访民间名医秘方。倦了的时候,我会在某个喜欢的城市或国家住上一段时间。比如在三亚,包一个小园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种一些花,养两只狗,一只猫。比如在泰国,租一间当地院子和apartment,晒晒太阳,喝喝咖啡,坐在路边咖啡厅的树荫下看书、闲聊、上网。
70岁以后,我的身体已经不适应长途旅行,我会回到我生活的城市,并在这一年重返校园开始写作。不为成名成家,不为挣钱糊口,我要用文字记录这一生中的往事,有多少值得欢欣,有多少值得悲哀,有多少值得沮恨,有多少值得爱恋?我会摇身一变成为文学伪青年,以文结缘,呼朋唤友,挥毫狂谈,我的老年生活绝对不会孤单寂寞。
我大概会活到八十五岁,能最后看一眼自己的孙子,然后,快乐地死去。 原来,我的人生,也是可以生而无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