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南方人对一个北方人说去仙女山或者金佛山去看雪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云不是山。我的脑海中马上下起一场鹅毛大雪,身体不由打个冷战,就像是十年没有骑过自行车,马上推来一辆,凭着肌肉记忆就会骑走;我对雪的记忆如同印刻在大脑褶皱中一样深刻难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这句话朗朗上我口,因为我深有体会与感触。这是一夜持久的漫天大雪之后大自然附带赠送的极寒天气。我想起高三那一年,独自一人睡在离学校近的一间门市里。早上醒来,脸是冷的,枕头是凉的,被子是冷的,衣服是凉的,但是得在牙齿打架间爬出被窝去学校上早自习。昨晚炉子里的煤火早已化成灰烬了,屋里没有一点热气,估计有零下十度左右,浑身哆哆嗦嗦着紧忙穿好衣服去外面买早点吃。现在回忆起来,惊愕当时竟然那么能吃苦,如今的我一定受不了那份罪。
都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一出门,比屋内更冷冽的空气扑面而来,映入眼前的是满眼银白色世界。冬日的清晨很静,只有一两个匆忙的行人走在大街上。尺把厚的雪像一床巨大无比的被子,把目之所及的一切都盖上了。房顶,树枝,墙头,墙角和街道路面,都是一层软塌塌的洁白雪被。大雪后的场景就是这样,雪花遮盖了陆地上一切丑的和美的,把“花花世界”变成银装素裹的“天堂”。
我怀疑鲁迅是看过北方的雪以后,才说了这句话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因为漫天大雪早就把道路盖严了,哪还分得清羊肠小路与马路牙子。一个人趟雪走过,后面的人就得跟着他的脚印走,因为这样免受鞋湿之苦。走的人多了,就走出了一条小路。
不知是因为见多不怪还是没有那份童心,仔细翻找我的过去记忆,从没发现有打雪仗与堆雪人的记忆碎片。如果非要找一点和雪有一点关系的欢乐回忆,那就是在初中时,课间时分同学间的嬉戏打闹,暗恋的女生把小雪块偷偷放入我后脖颈,这种玩笑使我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身子是冰冷的,脸是绯红的,心是急促乱跳的感觉。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场小雪之后,就和邻居家的孩子在雪地上踩出一长溜紧挨着小脚印,自以为看上去像是拖拉机的车轮印。下雪天就是这么点爱好玩法,谁愿意在冰天雪地的室外挨冻呢?
如果有在雪天被冻伤手脚的人,一定要用雪搓冻伤的部位,千万不能用火烤,否则手脚就废了。有一年天寒地冻的冬天,我在外面把手冻麻了,但没到冻伤那一步,进了屋我就用火烤,确实,手和身子马上就暖和了,如沐春风般温暖。就说它是“回光返照”的假象吧,不一会,手指开始疼痛起来,像针扎?像锯拉?我已经忘记了如何个疼法,只记得非常疼非常疼,疼了很久才好,这段冰火两重天的经历永生难忘。如果这个现象我非要用哲学思维来解读,不妨这样看,“量变引起质变”,极寒的物质要慢慢去改变它,时间久了会缓过来了;如果非把极寒之物去接触极阳之物——火,那必然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了。一言以蔽之,或者用“物极必反”四个字也可以理解。
写了那么多在雪窖冰天的记忆,也应该描写一下雪花的样子。下雪时,大雪如指甲盖的纸片飘飘悠悠落下来,小雪如盐粒洋洋洒洒掉下来。雪片有大小之分,还有晨雪与晚雪的不同,早晨的雪更紧凑一些,由六角的雪花瓣紧缩成四瓣,甚至看不清瓣数,簌簌落下来马上投入大地的怀抱,与地上的雪融为一体。晚上的雪花儿较为松散,六角儿的雪花瓣儿清晰可见,像一只鸡毛毽子,带着细细的羽毛,徐徐往下落,夹杂着一股雪夜特有的清新气息。
雪后,要么地上的雪被踩成坚硬无比的一层薄冰,人们看了直摇头;要么雪化了,和土混合成泥泞的、让人皱眉头的必经之路。再过几天,屋顶上的雪是最先融化的,早早地露出红色的房顶,配上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云,煞像是一幅北国晴雪丹青画。
这些就是在我人生前二十多年对于北方的冬天的雪的印象,可以看得出,几乎就是关于白色和寒冷,大道至简,至简的美就是极美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