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微读上读的李娟的第3本书了,从《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到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的的文字总给人安静的感觉,隽永而温暖,也很有画面感,很容易把一个未曾去过高原荒漠的人,顺着文字带入到那个安静的只有风声的天地之中,我相信李娟心底有一股暗涌的精神力量,在荒凉、贫瘠、干涸的高原深处,面对苍茫的天地和无尽的孤寂,与外婆、母亲从容笑对,她文字里所蕴藏着的直面艰难的勇气,拥抱生活的热情,和骨子里带着的用之不尽的浪漫是吸引我们阅读的魅力源泉。
作为一个西北人,对这本书里的描述的一切都有想象的素材,荒凉的高原、呼啸的风沙、干涸的田地、简陋的地窝子、长久地等一辆大巴、向日葵田里枯燥地劳作......我相信李娟所写的都是真实的,除了精神上的畅想和神游的思考,那些一切生活的种种场景全是真实的。读完才知道这书本来是有插图的,被微读给删了,还好有热心的书友“策”拍了纸质版的插图私信给我,在此深表感谢,看着照片里那些空旷的荒野、混乱破碎的“家”中那个佝着腰的外婆、风沙中阔步而行的大大咧咧的老妈、用捡来的生物髀石作吊坠的皮肤黝黑的娟子、地窝子旁边路过的骆驼、追逐来偷吃的鸽子的小狗赛虎......更增加了真切感,她的“家”就是荒漠,没有青山绿水,甚至没有一棵树,我由衷地佩服,难以想象三个女人,在广袤荒凉的大地深处,面对四顾皆天地的孤独,犹如被大风吹至此处的微小事物,在这样的环境里种葵向日葵求生存,简直是向大自然挑衅。
有书友说李娟的文字属于纯美学的散文范畴,没有实际阅读价值,实用性不强,我是极不认同的,想起很早之前在评价易中天老师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时写过的一段话“凡书有种种,专业工具书,如火镰刀叉,作狩猎生计之用;玄幻武侠,如烟糖瓜果,作消遣怡情之用;悬疑侦探,如游戏迷藏,作益智玩乐之用;传记心得,如药引鸡汤,作医病励志之用。”一个柔弱的女子,面对荒凉与贫瘠,与家人一起在这高原腹地像蚂蚁一样倔强,在长久的物质贫乏转战迁徙的日子里依然心怀希望,被大自然百般虐待依然觉得大自然美不胜收,幽默、理性的文字里不乏对生命厚度的丈量,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在聒噪纷杂的当下,这样的作品还不值得阅读么?
书中很多段落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例如在高远宏大的天地之间,对人类渺小的自我认知,例如对逝去的外婆的追忆,文笔像经年的藤条,柔软而坚韧,许多被琐事尘封、被时间冲淡了的人和事一瞬间被拉扯出来,“外婆死了,一滴水消失在大海之中。一生寂静得如同从未在这世上存在过。但她仍圆满完成了她的使命,作为最基本的个体被赋予的最最微小的使命——生儿育女,留给亲人们庞大沉重的个人记忆、延绵千万年的生存经验及口耳相传的古老流言。是所谓生命的承接与文明的承接吧。 她穷尽一生,扯动世上最最脆弱的一根缆绳。”
阅读之余,总觉得李娟的细腻不亚于辛波斯卡,在荒凉的高原深处,独自面对冷寂,大到远处的苍茫天地和不见首尾的河流,小到一颗小草一枚石子一窝蚂蚁,她的思绪在宏大和微小之间游走,对一切滋生沉重的关怀,这和辛波斯卡有异曲同工之妙“原谅我,虽然你已成为标本。我为桌子的四只脚向被砍下的树木致歉。我为简短的回答向庞大的问题致歉。”
我相信李娟的文字世界就是她眼里的世界,是她所处的世界,在那个蓝天背景满地金色向日葵的属于她的王国里,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没有鼎沸的人声,天地间朔风呼啸,虫鸣鸟唱,在一个安静纯粹的空间里,她的思绪才会那么敏感,关注一只虫子的悲哀,一棵沙枣树的生死轮回,和一只乌鸦的前世今生。她记录高天流云的荒漠,写下面对宏大时闪过的一切思绪,将那些关于人类的想法和种种行为夹带其中,让有心的读者自己去抓住些丝丝缕缕去揣度,去理清,去汲取养分,幻化成滋润精神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