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六八:头脑里能装啥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大抵学问功夫只要注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真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这里的“崇一”,指的是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王阳明的弟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时至今日,王阳明讲给欧阳崇一的这段话,算是再明白不过了。据说,截止目前为止,chatGTP作为人工智能,已经掌握了人类2023年3月份以前的全部文本类材料,今天编辑审核稿件时,要求作者必须注明文章在来源上是否是与chatGTP合作的,认知、创作、思维等多个领域,如今都有chaiGTP的身影。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头脑,到底是装什么的?是那些所谓的“多闻多见”吗,很显然,在这个领域,人类的头脑绝对不是chatGTP的对手。
简单粗暴点来看,未来人类的头脑,大概只有一个功能——为身心服务,王阳明所讲的“致良知”大概便是对这一核心功能的精当概括。
欧阳崇一来信说:“先生曾说:‘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我个人以为,良知虽然不是由见闻生出来的,但是学者的知识,未尝不是从见闻中得来的。局限于见闻上固然不对,但见闻也是良知的发挥与应用。现在说‘落在第二义’——落在低一等的层次,恐怕是针对那些专门把见闻当作学问的学者说的,如果是为了‘致良知’而在见闻上探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这样理解对吗?”
良知不是由见闻而产生的,但是见闻无一不是良知的发挥与应用。所以良知不拘泥于见闻,也不会脱离见闻而存在。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见闻知识吗?没有呀”。在良知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所谓见闻知识了。所以“致良知”才是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育人的第一要义。如果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求,就是丢失了关键和重点,已经落在低一等的层次了。最近各位同仁大概没有不知道“致良知”之说的了,但是他们的功夫里还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正好欠缺你这一问。大体而言,在学问上下功夫首先要把握住关键。如果把“致良知”当作关键,那么“多闻多见”,无一不是“致良知”的功夫。日常生活之中,见闻应酬,虽然千头万绪,但无非是良知的发挥与流行;除了见闻应酬,也就没有别的良知可致了,因此这两者只是一件事罢了。如果说“致良知”要从见闻上探求,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把“致良知”和“见闻”分作两件事了。这虽然与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寻知识有所区别,但也同样没有领会“精一”的宗旨。“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然说到“择”,又说到“识”,可见良知在其间已经发挥了作用,但是它的用意还是专门在“多闻多见”上去选择和认识,这就仍然是丢失了关键。你对这个地方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了,今天这样的疑问,正好有利于阐明“致良知”的学说,对志趣相投的大家也非常有益。但如果语意表达不准确,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不能不审慎体察、斟酌。
头脑里能装啥?
用王阳明的话讲,装个“致良知”就啥都有了。chatGTP能装的,我们就不必再强行往里塞了。装个“致良知”的意识,琢磨一下如何借助包括chatGTP在内的一应外在工具去致内心之良知就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