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问题化学习》笔记4:第三章/问题与问题系统一

《问题化学习》笔记4:第三章/问题与问题系统一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4-05-13 20:12 被阅读0次

    第三章/问题与问题系统一

    第一节:问题在哪里?

    问题在哪里?书中提到生活中的问题、哲学视野中问题、心理学意义上的问题、课程教学中的问题。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在哲学视野中,问题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探求和思考;在心理学意义上,问题是驱动认知发展和学习的动力;在课程教学中,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的工具。问题的存在和解决贯穿于我们的生活、思维和学习过程中,促进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节:问题的类型

    1.五何问题

    延伸到教育教学中,可以这样理解: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回答的五个关键问题,包括“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

    是何?:指的是确定教学的内容和范围,包括要教授的知识、技能或概念等。这个问题关注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助于确立教学的重点和范围。

    为何?:强调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意图和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关注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即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方式。

    若何?:指的是如何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调整,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进步。

    由何?:强调教学的来源和依据,即教学设计和实施应该基于哪些理论、研究和经验。这个问题帮助教师建立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体而言,“五何问题”涵盖了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方面,包括内容确定、目的明确、方法选择、评价反馈和理论依据,有助于教师全面思考和规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

    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进行分类,包括安德森等的认知程度模型、莫尔提出的心智运算系统模型、克拉克和斯塔的问题分类以及其他层次的问题。因为读过安德森等修订后的《目标新分类学》,对认知程度模型相对熟悉。

    知识记忆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和重复已学过的知识或信息。

    理解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理解。

    应用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问题:要求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或技能整合,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评价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分层次推进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同类问题的难易程度上,根据问题三要素:问题的情境与条件、解决方法与规则、答案或解决方案,分为:解决老问题、解决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和发现新问题。不清楚这样分类的标准到底是否科学,悬置评价,看看后面对应这四类问题是如何深入研究和表达成果的。

    4.问题的不同视角

    这里围绕类型,详细阐述了比较的问题、分解的问题、递进的问题、求证的问题、举一反三的问题、辩证的问题、引申的问题、扩展的问题、潜在的问题、转化的问题、聚焦的问题、反思的问题、奇妙的问题,一共15类。总有一种感觉,这样的问题分类,里面涉及到很多维度的交叉,并不是在同一纬度上进行细分。这样的分类思考并没有遵守“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分类原则,读着有些晕。

    5.问题的不同视阈

    这里提到了探究问题的四个侧面:解释性问题、推理性问题、转换性问题、假设性问题,不清楚这样分类到底是作者的看法,还是引用的他人看法,网上查找了一圈,只看到了一篇关于《有效学习设计》读书笔记的文章,里面提到的所有内容跟本书是相同的,不知道这两本书是否是同一个人同一个研究用了不同的名字还是其他情况。不得而知。

    这里还选择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解的六个侧面进行叙述。理解六侧面是指在深入理解一个概念或主题时,需要考虑的六个方面,包括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解释: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逻辑,对概念或主题进行解释和阐述,使其易于理解和掌握。解释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易懂的表达方式,帮助他人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内涵。

    阐明:深入探究和展开概念或主题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相关性。阐明是对概念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示,帮助他人全面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

    应用:将所学概念或主题应用到实际情境或问题中,展示其实际运用和价值。应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过程,帮助他人理解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洞察: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获得对概念或主题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洞察是对概念背后的本质和内在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人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实质。

    神入:超越表面现象和常规思维,深入探究概念或主题的深层次含义和意义。神入是对概念进行深度思考和超越传统思维的探索,帮助他人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自知:通过对概念或主题的理解,反思和认知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局限。自知是对自己认知能力和认知偏差的自我反省和认知,帮助他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局限性。

    通过考虑这些理解六侧面,可以帮助个体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题化学习》笔记4:第三章/问题与问题系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iu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