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0)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0)

作者: 阿史那 | 来源:发表于2022-08-23 07:22 被阅读0次

    其五,财政问题、金融问题和鸦片问题初见端倪。

    军费、旗人、漕运、河道,号称清帝国的四大吞金巨兽。嘉庆时期,国家在常备军军饷、南粮北调、治理黄淮河、旗人生计等方面的开支,年均3000余万两白银,占当时财政支出的80%以上。

    与此同时,各省亏空和积欠日益严重,无力将税收足额上缴国库,中央财政捉襟见肘。据统计,嘉庆六年(1801年),各地应缴未缴正赋、耗羡、带征等税收项目共计1127万余两白银;嘉庆十三年(1808年),各地积欠达1540余万两;嘉庆十七年(1812年),积欠达1900余万两。

    财政的拮据,迫使清政府多方“开源”,采取了卖官鬻爵、加税、扣发官员津贴(养廉银)、拖欠绿营兵工资等饮鸩止渴的临时性措施,甚至还有大臣上奏建议开设国营当铺来牟利。

    相较财政问题,帝国的金融问题更加突出。大清设有白银和铜钱两种法定货币,两者官方兑换比价为1:1000,即1两白银兑换1000文铜钱。但从嘉庆初年开始,银价不断上涨,铜钱价格暴跌,最高峰时需近1300文铜钱才能兑换1两白银。

    银贵钱贱的现实,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直接引发了系列民生问题。

    例如,政府向百姓征税时,通常要收取白银。而普通百姓家庭可支配收入多为铜钱,缺少白银等大额货币,缴税要用铜钱或谷物兑换白银。此时,百姓们必须以白银的市场价格、而非官方兑换比价来折算,实际负担比名义税率翻了好几番。

    百姓实际收入下滑,导致社会终端消费能力下降,反过来严重冲击了生产和就业,本就贫困不堪的低收入群体陷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为何会出现银贵钱贱的局面?

    这种趋势又该如何扭转?

    不懂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大清官僚们莫衷一是。

    有的官员力主加速开采银矿,加大市场上的白银投放量,但国内银矿储量和产量均十分有限,只算是杯水车薪;有的官员认为市面上铜钱太多,应下大力气打击“刁民”私铸铜钱,从而应当降低流通中的铜钱量,实现铜钱和白银比率的再平衡;也有一些官员把目光放在对外贸易上,认为鸦片贸易带来的白银外流才是白银供给不足的症结根源。

    1769年,鸦片是大清帝国允许公开进口的药材,由葡萄牙人从土耳其贩运而来,每年只有约200箱;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专卖权,开始向东南亚和中国大规模输入鸦片,致力于用鸦片来扭转长期以来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鸦片——这一特殊商品倍受清朝官员、将领、商人和地主的青睐,贩售者日众,吸食者剧增,不仅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匮乏,而且使得国民精神萎靡、身体素质受到极大摧残,一步步侵蚀着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pn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