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河狭水急,人急计生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路不铲不平②,事不为不成。人不劝③不善,钟不敲④不鸣。无钱方断酒,临老始读经⑤。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校注】:①狭,狭窄;急,有版本作“激”,同义;计,计谋、计策。语出《张协状元》一九:“河狭水紧,人急计生。张解元是读书人,既得婆婆周全,望所赐周全”。②有版本作“路不行不到”,意思是道路不去走就不会到达尽头。③劝,劝导、鼓励。④敲,有版本作“打”,同义。有些版本无“人不劝不善,钟不敲不鸣”句。⑤读经,有些版本作“看经”,同义。
【译文】:水遇到狭窄河道流速自然加快,人碰上紧急情况计策容易产生。明明知道山中有伤人老虎,偏偏要向藏虎的深山走去。道路不去铲削不会平坦,问题不去处理不会解决。人心不去勉励不会向善,铜钟不去敲打不会发声。没钱了再戒酒,到老了再学习(为时已晚)。点亮七层高的佛塔,不如在暗处为人点盏明灯。
【夕得】:四川青城山下有座寺庙大门上挂着这样一幅楹联:“事在而人为,休言万般皆为命;境由人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中也说:“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两段话都说了一个意思,“事”在世界上是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处不在我们的身边,人在世上总会时时处处遇上它。遇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误事”、“滋事”。事是需要人去处理的,人就是在处理事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办事经验、不断地成长的。遇事如果不问不闻,任其发展,小事就会变成大事、难事、烦心事,最终令人无法收拾,自己也会一事无成。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事情能否成功,问题能否解决,关键在于你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事在人为。清代彭端淑《为学篇》开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面对纷繁芜杂的事情,只要动手了,再难的事也会容易解决,因为,只有做了,才能在处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厘清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脉络,从而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事情办好。如果面对问题熟视无睹,或者缩手缩脚,甚至“懒”字当头,梦想着有朝一日事能自行消弥,那么再简单易行的事,也会变成难事、烦心事,最终成为自己人生路上始终绕不过去的“坎,难以逾越的“山”。
事不宜迟。处理好事情,解决好问题,讲究一个时机问题,而这个时机是不断变化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因此,事不宜迟当从紧。抓紧抓早,能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在充分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解决好问题,防患于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往往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和憧憬,但其中不乏成为空中楼阁,究其原因是自己想到了,但没能及时付诸实施,结果坐失良机。人们“悔不当初”的感叹就是这样来的。其实,事情从它产生之刻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个变化既有事情自身的变化,也有其存在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你见到的时候想到的办法只适用于此情此景,过了时日,情况就已发生改变,你再以原有的办法去处理,说不定适得其反。因此,事不宜迟,想到了就要抓紧去做,越早越好。
实事求是。准确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质,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得到正确的处理结果。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最终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人遇事粗枝大叶、得过且过,最终虽能处理问题,但也只能是差强人意、漏洞百出,甚至遗患无穷;有的人遇事故弄玄虚,好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结果事与愿违,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有人遇事细心谨慎、反复推敲,其处理的事情往往能经得起历史和人们的检验,以后在类似问题上反而能一劳永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