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蒲东中心学校小学部听了两节课,是《昆明的雨》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学习目标是相似的,都是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但在真正授课过程中,体现程度却不相同。
第一节语文课:
分别从课后阅读提示的三段活里提炼出三个能力训练点:
1.寻雨之景:从景.事.物.人,四个方面展示出来的本课明暗两个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赏雨之美:从自读提示中的景物美,滋味,人情美,氛围美,训练学生赏析美点。
3.品雨之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并与《雨的四季》中片段比较,突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4.最后齐读选段来感受作者情感。
每一环节处都有教师所整理的内容做示范。
整节课目标达成程度高,条理清晰,有整体构筑,也有细处训练。
但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来。
2)课堂生成不明显
3)课堂节奏过于紧凑,有点赶,但瑕不掩瑜。
而第二节课相比之下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1,直接导入赏析美点
在学生还来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就开始赏析会让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2,赏析美点的过程中融入朗读指导,也加入了汪老的语言特点,但只是浅尝辄止。这种形式如果能融入巧妙应该也可以讨彩,但要融入的巧妙,不露痕迹。
3,开头与结尾问题设计我很喜欢,给课堂带来新鲜与设计感。
4,师情感激昂确实也带动了生的情绪。
听完两节课,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课堂上要学会舍,不要总想着面面俱到,舍去学生自己能解决的,精练一点让学生掌握住一种技能便是莫大收获了。
其次每节课都要有一个宏观概合念,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做什么,要学会什么。
最后还是余映潮老师的那两句话:
不要以赏析文本为主要目标,
不要以碎问碎答为主要形式。
后来,张爱敏老师评课,我居然与偶像有许多相通之处,大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