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见信好!
明天你就三岁了,前不久你跟我说:爸爸,我是大姐姐了!我很开心听到你能这么说。
我这一年来读书深入了不少,收获自然也不少,想了许久才定下今年这个题目:如何发问?
为什么会想写这个主题给你呢?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这2个多月读《柏拉图全集》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特别是对发问这件事的思考有很大收益,因此想把它作为主题分享给你。
一、人为何会发问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发问?
在去年也就是2021年有个网络流传的段子:小朋友才做选择,我(成年人)全要。也可以把这段话改一改,意思也差不多:小朋友才问问题,而成年人不问问题。为什么小朋友问题特别多而成年以后发问却特别少呢?到底人为什么会发问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发问呢?
人只会在“相对不圆满”的状态下才会发问。
人在幼年时,对于自身和自身之外的世界并不了解(当然我这个说法并不严谨,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也不可能穷尽这个世界的所有知识。),于是总是以发问的方式来开启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世界的了解。但是当我们进入成年期时,我们将处于“不自觉地自认为”已经足够了解自身和自身所处世界的状态,也就是处于“相对圆满状态”,自然也就无需发问。
二、怎样才能一直发问?
前面说到了人在幼年时期的时期,正是由于对自身和对自身所处世界不够了解和缺乏认识才不断发问,而到了成年阶段却“不自觉地默认了”对自身和自身所处世界的认识,发问由此便停止了。
发问一旦停止,思考便停滞了。
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甚至在学业还尚未结束时就已经停止了发问,思考的滋味早已忘却。发问和对问题的思考才是促使我们不断了解自身和自身所在世界的“唯一途径”。
如果说正是由于对自身和自身所处世界的不确定才会发问,并且通过发问开启达成对自身和自身所处世界的新认识,那么发问就显得特别重要。
而发问之所以能够开启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处于相对圆满的状态之中。
这样看来,只有保持处于“不圆满的状态”才可能一直发问和思考。如果一直处于“不圆满的状态”会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寸步难行呢?答案是:如果一直处于“不圆满的状态”你真的会寸步难行。
所谓的“相对圆满的状态”也就是“相对确定的状态”,人总在不自觉地追寻着“确定”(当然这是个过于深远的话题,以后在我们的讨论中慢慢的展开),没有“确定”的四季,农业耕种无法开展;没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日常生活工作无法开展,诸如此类的具体现象很多很多。因此,我所说的要处于“不圆满的状态”并非指在现实中具体事务处于不圆满状态(在具体事务中恰恰就需要处于相对圆满的状态),而是指在当前信息量下的思维逻辑极限处处于“不圆满状态”。
古希腊的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讨论。全书第一条公设:点是不可在分的。这条公设看起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如果发出一问:点分开了以后是什么?答案看起来也只能是点,于是在此位置达到信息量下逻辑思维极限。但若追问:为什么点分开以后只能是点?这将是一个在当前信息量下无法给出答案的“终极疑惑”,这份“疑惑”很可能将促使我们终身思考,并使我们获得超越常人的力量。
由此,我想顺便戳破想以“空杯心态”来保持思考的胡言乱语,只有不断追问“在当前信息量下的思维逻辑极限处还有一个未能回答的问题”,才是使自身一直处于发问和思考状态的唯一办法。
三、如何开启追问?
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以他独特的追问方式,使得很多“不自觉地处于相对圆满状态的人”变成了“失圆满的窘境”,最终也导致了他被雅典人公投处死。
在《柏拉图全集》中苏格拉底其追问的方式主要以辩证方式展开,所举出的例子大多数也是现象层面的,而现象层面是无法触达问题的核心,反而容易造成困扰和对抗。例如:《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讨论“对人有益的事物就是好的”,从这个讨论开始就演变成了对人无益的事物也可能是好的,以及这些事物对人类无益,但对其他动物仍旧是好的。普罗泰戈拉的例子就有粪肥对施在植物的根部就是好的,但若把它施在叶子或者幼苗上,就会完全摧毁植物。普罗泰戈拉还举了个例子说橄榄油对除了维护人的毛发有益以外对所有动物的毛发都是不利的。这样的辩证讨论不但没有使问题得到回答,反而使得整个问题越来越庞大而无法收场,讨论失去了边界。可见辩证法给人留下的胡搅蛮缠的感觉一点都不错,在这样的状态下讨论问题真的很容易激起讨论者的争吵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问题。
当然苏格拉底也有非常深刻的追问,例如普罗泰戈拉说人人都可以通过跟他学习而获得真理,苏格拉底问道:如果都能学到真理,为什么跟你学习的人中间还有聪明人和愚蠢的人呢?既然真理可以面对于任何人,那么只要接触到真理的人则不应该有差异,否则“真理就不能被称之为真理”。这种追问才是我们需要的追问方式,这种纵深追问是从“什么是真理?”出发的,显然苏格拉底在此处隐含了“真理对于每一个可以理解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否则则不能称其为真理”的假设,在这个基础上导出了“但凡获得真理的人都应该一样,而不应该有差别”。这是苏格拉底少有的纵深追问,也是真正有价值的追问。
四、追问时的心理状态
谈完苏格拉底的追问后,我们在聊最后一个话题,关于追问别人时的心态。
苏格拉底在追问别人时,首先做到的是把自己的想法都腾空,就追着问题本身不断发问,虽然有时候追问的程度比较具体和现象,流于辩证法的胡搅蛮缠之中,但是他的心态特别重要,的的确确是把自己腾空了去追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事情。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回想起了自己在追问别人时的心态,细细想来曾今的确有“想把别人问倒”的心态在里面,也许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到,这是非常不好的。只有把自己首先腾空,然后顺着别人的逻辑脉络不断纵深追问下去的发问才有意义,这样的追问也才会有意义,跟着这个思路做出的思考才有意义。
相较于对别人进行追问,更高阶的状态是对自己不断发问,这是学习思考最快、最高效也是最有力量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不断突破“相对圆满状态”最高方式。
今年话题就先讨论在此,希望以后我们可以讨论之时有更多更深更好的理解可以不断补充进来,祝愿你每天都开心,一切顺利,健康快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