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很少一口气花十一个小时阅读完一本书。
我从前一日凌晨读到眼皮疲惫,到第二天阳光透过窗帘照在我脸上接着开始阅读,一直到太阳在炙烤大地一天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山,再到月亮皎洁的光芒爬上我的窗台,我终于阅读完了它。
在阅读结束的那一刻,我竟被一股强烈的恐惧感笼罩,这种恐惧太低来源于我与塔拉的某些精神共鸣。
大抵源于我从她的呐喊与彷徨、挣扎与救赎中看到了某些尘封在“冰山之下”的本我,大抵是被她言中的某些我从来不敢面对的现实,终于跨越国别跨越时空、赤裸的、现实的呈现在我的面前。
她的文字是如此有力量,或者是说,她的灵魂是有力量、有召唤力的。
在此之前,我想我永远无法将在乡村废料场、落后文明、暴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跟剑桥、哈佛这些名校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是与博士相联系。
因此,我认为阅读此书的另一层意义可能在于: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西方教育体系。
当然,回到书本本身,更重要的是主角塔拉将这一切常人看似魔幻的现实联系在了一起。她通过考试第一次离开了迷信且偏执的父母,通过教育为自己争取到了更高的发展平台,更优秀的交际圈子。
当然,在自我重塑的过程中她是挣扎的,矛盾的。
她在努力接受外在世界的同时又不得不困囿于人生前十六年被灌输的神圣意志,甚至一次又一次地逼迫自己服从父亲的意愿,原谅曾经对自己实施暴力事实的兄长。
她会为自己离开那些给自己灵魂铸就高墙的亲人感到痛苦和内疚,甚至在某一刻,她无比忠诚地相信了母亲的爱意跟谎言,直到最后这一切被冷漠的惯性刺穿。
她甚至会因此堕落,允许自己懒惰沉沦,但好在她最终看清了那座巴克峰,选择了爱自己尊重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遭受地狱般折磨的女性对抗命运的勇气,看到了她不服从上帝的坚定意志,以及她独立的灵魂与个性。
尽管我从没有见过她本人,我也能想象她拥有一双明亮的且有深度的眼睛。
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或许都遭遇过原生家庭的创伤。有的是明晃晃的暴力,有的是冷冰冰的攻击。
大人无意间投掷在孩童身上的一粒沙尘或是一颗米粒都有可能成为他身上一座永远无法卸下的大山。但很可惜,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浸泡长大的父母,或者是说中国旧式家庭的父母很难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这种桎梏就像磁带机一样,一代又一代循环播放。
他们固执地以自己原始的教育方法来“拉扯”孩子,因为他们很多人都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其实这原本并不需要羞耻,也不是他们的原罪。
但他们不应该将罪过一代又一代接力棒式地传承下去。尽管他们有的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学,但他们更多的将其视为一种必须得到回报的投资,孩子必须是一支稳赚不赔的股票,而一旦投资失败甚至是破产,他们从不审视自己,只会责怪那支股票太过愚蠢。
但我们的直觉必须要清楚:“唯有自己帮自己,胜算才最大。”
去读书、去受教育、去看世界。不要将摆脱不幸的希望再寄托在任何人身上。
正如书中所说的:“真正的恐惧源于自己,真正能重塑自我的也只有自己。
”而你如果想成为一只鸟飞往你向往的山,那么有一条路将为你指明方向,那便是:教育。请你永远不要放弃学习,更不要放弃任何有价值的思考跟阅读,尤其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因为“过去是一个幽灵,没有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力量。”
愿灵魂共振的你我,前程似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