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闫付庆老师的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让我心中为之一震。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写作的最大问题——没有读者意识。这一提醒让我瞬间陷入沉思。
其一,长久以来,我一直独自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每日絮絮叨叨地宣泄着情感,从未曾考虑过读者的感受。其二,“读者意识”这个词在众多写作讲座中频繁出现,可我却从未深入思索过其真正含义。
作为老师,我们常说“心中有学生”“基于学情”等,这与写作时的读者意识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急忙把手机里存着的几篇小文推送给闫老师,满心期待这位素未谋面的老师能为我深入“把脉问诊”。
与闫老师聊完后,我毫无睡意,立刻在网上查询与“读者意识”相关的解释和建议。其中一位网友的阐述通俗易懂且清晰明了:说和写的一个重要技巧——读者意识。我们得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阅读习惯,他们的接受能力。我刻意把文字分成小段,而不是挤在一起,是因为我知道现在的读者,不太喜欢大段文字。我刻意用逗号断句,避免长句子的出现,因为我知道,长句子难读。而且人的阅读节奏,常常与呼吸节奏一致,太长的句子,有压迫感,憋得慌。我特意把学术性的用语改成了大白话,是因为大家爱读。我知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有落差,文章才好看。最好再讲个故事、配个例子,因为大家都爱听故事。这就叫做“读者意识”。
今天值班,阳光洒满校园。我在办公室里安静地将闫付庆老师的文章又认真读了两遍。文中,他虽未提及“教育评价”任何字眼,但通过自己教育故事的叙述,字里行间都在向读者倾诉着教师评价方法的改变如何促进了学习内动力的生成,提升学习效果。
正如焦兵书校长所说:写作,不过就是用笔说话而已。我们往往会被所谓的“写作套路”所束缚,从而失去了真实性和朴实感。上课要心中有学生,写作要心中有读者,做讲座也需要心中有听者。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那篇文章,也对即将开始的共同体成员校间的内部培训进行审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