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并非不可能。但这本身就是神迹,就是说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否则就不会有“朽木不可雕也”的说法了。
事实也是如此,腐朽本身更趋近于灭亡,要逆转起死回生,除了自身强悍的基因外,适合的环境,以及外部的推力缺一不可。
我第一份工作的那家省内有些名气的国有综合性制药企业的破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辉煌到衰落,再到腐朽似乎只一瞬间就完成了,并且不可逆转地走向了消亡。尽管期间也有挣扎,我经历的历任领导各自采取了他们自己认定的拯救手段,试图“化腐朽为神奇”,但终究没抵过时代的滚滚大势,最后灰飞烟灭,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甚至连惋惜之声都鲜有听闻。如果单就的基因来说,这个大国有企业不可谓不优秀,历史也不可谓不辉煌,而且从管理部门到合作伙伴都给了很大的支持,但它仍然倒下了。究其原因,除了自身机制的掣肘及人性的深不可测带来的难以治疗的顽疾外,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也注定了它在那个特定时刻被冲毁。这个环境下,起死回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敢说后来我们的创业先天有多么优良的基因,但坚定的决心和比较丰富从业经验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最初的那些年,可以说所有人都十分投入。还有就是正逢一个百废正兴的大时代,可以有很多想象,并有胆识去尝试着把想象变成现实,而最关键的是朴素的人心使很多尝试变得简单,也使得比较容易就能获得外部推动的力量。
有些后来无法想象的事在当时却是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尽管也并非很普遍。但我们有幸遇到了。印象深的有两件事,而这两件事都与当时信任没有贬值有关。
如果说我们刚开始自己制药的时候得到了当时还是陌生人的北京外贸企业王先生的支持,那是因为我在原企业供销科就认识,后来在褪黑素项目有过合作的他上海十五制药厂老乡朱经理的引荐。王先生对我们的信任多半还是基于他对他老乡朋友的信任(当然王先生本人来过我们当地,被热情接待的经历也许也让他在不好意思之余有了些信任)。那后来我们得到的寿光制药厂等企业的帮助却是在没有第三方引荐,仅仅凭借自行接触后的信任的情况下发生的。
早安,七月二十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