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最高的我认为是周杰伦,不管他结婚、当爸爸、做音乐、拍电影,他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到了。然后他的情绪没有杀伤力,别人不觉得被冒犯。”在访谈中,蔡康永一字一顿地说。
牛人都是相似的。
村上春树描述自己时,他说:“不管全世界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他不会为了迎合别人的说法、想法,取悦别人,而打乱自己的节奏。
在生活中,这种定力非常可贵。
“很多人说林志玲是圈内情商高的典范。但在我看来,她一直温柔待人,有点太忽略自己了。”蔡康永认为,“委屈自己”换来的高评价并不可贵。
林志玲也曾在十三邀中,说过:“即便有时自己觉得很委屈、很辛苦,但也没有办法,只能靠高强度的工作,让自己遗忘那些不快。”
听到这句话,弹幕区刷出了蔡康永的金句:“你努力取悦别人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1.什么是取悦症?
到了陌生场合,对于别人的观点,你总想应和,不想反驳;
不太熟的人找你帮他在朋友圈投票或者砍价,你立马照办;
你自己的工作没做完,但同事突然让你帮个忙,你毫无怨言。
在这类情景中,不懂拒绝、甚至不惜委屈自己来讨好别人的做法,就叫做“取悦症”。
有“取悦症”倾向的人,总是习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后面。
从心理学上讲,我们会这么做的潜层原因有两个:
第一种是置换思维。你可能觉得“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希望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惦念以往的情面,帮自己一把。
第二种是完美主义。你可能害怕拒绝会给你带去负面影响,或者是害怕引起冲突、被别人讨厌或内疚,所以宁可委屈自己。
可是,建立在“帮个小忙”上的回馈能有多大呢?有些时候人情比你直接花钱解决“贵”多了。而完美主义则会让你越活越小心,越活越迷失自己。
2.警惕认可瘾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由于人是社会动物,所以我们最希望的是“得到别人的认可”。
但是,借助取悦换来的认可,有两个弊端:
一个是流于表面的取悦,很难换来别人真心的认可,最多说一句:“他人不错。”仅此而已。
另一个是你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来换取别人的认可或高看,这成了对他人的一种操纵。假设你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你可能会因此感到非常失落。整个过程都和别人无关,实际上只是你自己的预期没有被满足而已。
01 确认价值。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很不同,甚至其中还夹杂了各种成见、偏见或喜恶。因此,你要明确的是来自外人认可和喜欢,本身是没有特别的意义的。想摆脱认可瘾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活在别人嘴里。你要善于从“自己过往的成就事件”中找自信,从“正在达成什么目标”中明确自己的价值。
比如,你可能是一个学生,有些人在玩手机游戏时,你却努力完成学业,那么你非常了不起;你可能是一个父亲,有些人在喝酒吹牛的时候,你陪孩子读书学习,帮着料理家务,那么你非常了不起。
02 愉悦自己。你最近的一次讨好自己是什么时候?你还能记得自己开怀大笑的样子和情景吗?这些问题如果很扎心,那么你就需要给自己列个让自己开心的清单了。写下所有能让你高兴的事情,比如:痛快吃遍小吃街、轻松地逛个动物园、和朋友一起喝杯下午茶……说到底,“被认可”就是一种“喜悦情绪”,你何不把喜悦的权利交给自己呢?
3.错误的想法
表面上的认可瘾,背后一定是由错误的想法所主导。
“我要满足他人对我的要求或期望。”
“我不能拒绝别人。”
“我永远不要拿自己的需要或问题去麻烦别人。”
也许说法和场景不同,但这三句话基本涵盖了取悦者的想法。
可是,当你反复读这几个句子,你会发现这样的自我逼迫,没有一点道理。
这时你可以尝试修改这种简单的、没有边界的句子。
比如,我们把第一句改成:“如果我愿意,我会满足一些人的要求或期望,但一定是重要的人。”这样一来,你的自我苛求被软化了。一是增加了时间和偏好两个条件;二是表达了自己的选择;三是突出了对人的选择。
这样你才算把控制权握在了自己的手上。
对于另外两句话也一样。
我们要善于从“自己”出发,利用限制条件来遏制自己想要取悦的心态。
最好列一个“修正思维清单”,把那些修正后的表述,工整地抄写一份。
你还可以把这份清单做成手机屏保,或者放在家里的显著的位置,时常提醒自己。
你会发现,很多消极情绪和焦虑情绪都能得到缓解。
4.减少索取欲
不做取悦者,还有一层原因是:一旦你的主动付出没有收获应有的回报,你对别人的要求就开始变高了。
“他人应该感激我、喜欢我,毕竟我为他们做了那么多。”
“他人应该善待我、关心我,毕竟我一向对他们很好。”
“他人应该永远也不拒绝我或批评我,因为我始终在努力满足他们的期望。”
所以,这种有毒的逻辑一旦形成,当你和外人有一点摩擦和误解时,就会演变成情绪。这是取悦心态中负面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这时我们怎么办呢?
还是要从想法入手。比如,对于第一句话,你可以改成:他们最好能喜欢我这个人,而不是喜欢我为他们做的事。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不拿事情做喜恶的依据和情感交换的筹码;另一方面情感建立在“人”上,比建立在事上要长久得多。
同样,找出藏在你内心深处所有的“他应该”。修改对这些错误的想法,这样你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了。如果你想了解关于取悦更多的内容和心理学原理,不做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以读读这本书↓↓↓↓↓
取悦除了委屈自己,捆绑他人,可以说没有一点正能量和好处。它会让你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迷失自己。因此,不论从行为、情感还是思维上,我们都要纠正它,充满自信地迎接每一天。
今日话题:你有取悦别人的习惯吗?在评论区聊聊吧。
一点关注,让你的思考更深一度。
参考书籍:《取悦症》《取悦》《取悦者的解析》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删图致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