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到《断舍离》这本书,很是触动我,下定决心要极力践行断舍离,追求更少但更好。回顾一年来的践行,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最近受双十一的影响,我又开始买买买,一旦开了一道口子,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买了又后悔,不光是多了很多不必要的开销,更糟糕的是注意力被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占据收割。完全把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件事抛诸脑后,道理懂,然并卵……。就像减肥反弹般,让我很是懊恼。
我不禁自责,自控力如此差劲,为什么明知道这样不好,还是要去做呢?为什么执行了效果却不理想呢?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的知行合一?
正在我苦恼之际,在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为什么佛学是真的》里学到了“自控”和“模块”说,刷新了我的认知。以下是日课里的部分节选:
所谓“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儿”,而不被短期的诱惑所吸引。
传统上说“自控”、“意志力”,都是用“理性”战胜“感情”——感情上我很想吃甜食,但是理性告诉我吃甜食对身体有害,所以我拒绝甜食。一个著名的比方就是“象与骑象人”。人的感情就好比是一头大象,而人的理性就像是驾驭大象的骑手。还有一个常见的说法,说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你越锻炼它,它就会变得越强。然而现在看来,这些说法可能都过时了。
复盘一件事研究者发现,在一个人决定买与不买的过程中,人脑中的两个区域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个区域是“伏隔核“,它的作用是提供愉悦感——当人预期能得到回报、或者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伏隔核就会变得活跃。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面对一个商品时他的伏隔核越活跃,他就越可能买这个商品。
第二个区域是“岛叶”,它的作用和伏隔核正好相反,当你预期到痛苦或者感到不愉快的时候,岛叶就会变得 活跃。可想而知,岛叶越活跃,人就越不会买这个商品。
我们看到的购买决策过程其实是两种感情的较量。正面感情超过了负面感情你就买,负面感情超过了正面感情你就不买。这其实符合人脑的“模块说”,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那理性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自控的关键就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我们大脑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各个模块的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想要管住自己不吃巧克力,你就应该希望“不吃巧克力”这个模块的力量变强。
而模块变强的机制是“满足感”。比如说这次“吃巧克力模块”战胜了别的模块,成功地让你吃到了巧克力,你马上就能获得一个快乐的满足感,那么下一次争论的时候,“吃巧克力模块”的力量就会更强,别的模块就更争不过它。
在争论中取胜——获得快乐奖励——自身力量更强——下次争论更容易取胜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而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总是难以克服,一次次的满足只会让它一次比一次强,你最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让它满足,就好像吸毒一样。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戒酒很长时间的人,偶尔喝一次酒就马上就又想喝酒,因为他的喝酒模块并没有失去力量,只不过一直被压制而己!偶尔喝一次酒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就足以把它再次激活。
哈哈,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一直奉行断舍离的我最近又胡乱的买买买的行为。
复盘一件事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正念自控法,四个步骤:
1.识别感情。当你想抽烟的时候,你要意识到,想吸烟是一个感情。
2.接受这个感情。不要把这个感情推开,不要对抗,要承认自己想吸烟,而且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感情。
3.观摩研究这个感情。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强?是我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烟的需求?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4.分离。你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你已经不想吸烟了。
意志力方法是“对抗”,正念方法是“化解”。
下次我碰到感情与感情的较量时,一定按照这个四个步骤来,凡事需化解,宜疏不宜堵。又学到一招的感觉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