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孩子的语文作业是写作文“我的自画像”。他说想不到自己有什么特点。我俩就“锤子剪刀布”,谁赢了,就先说对方的一个点。我说他的,他说我的。以下是简单记录。
他说我的点:
1、记忆力不太好,前一天和我说过的事情,后几天就当从来没说过一样,不记得。
2、总是皱着眉头
3、每本书读三遍,因为读书会有三组
尤其前两点,他一说,我就觉得,天呢,我真的是这样。有时候真的我们在孩子面前展现的脸庞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就象向姿说的,出门在外,是和气宽容的样子,到家一关门,马上就变个样,“法官”“裁判”的身份火速上身。我和孩子说:以后前两种情况,你说的非常到位。下次我再这样的时候,你当时就提醒我!拜托你啦!
我突然打通了一个点,以前孩子写作业或其他事情上,我希望我们商量好后,他就做好。如果他快到时间了没做呢,我会纠结一个问题:提醒不提醒呢?如果我提醒了,是不是代表他又没做到?但是孩子确实也和我说过,如果有我的提醒会好一些。有时我会按照他提出的时间和次数来提醒,也会提醒他自己订闹钟。但心里还是没有准确答案。
现在我同理到了,我是需要孩子提醒我的不良习惯的,我真心想改正。所以我明白了给孩子的提醒也是那种情况下他需要的。看来以前我把提醒和唠叨混为一谈了。总结一下,要看要求是谁提出的,如果是孩子提出的,那我就按照他提出的时间(比如十分钟后)和次数来执行。这是他需要的。但是如果提醒的要求是我自己做的,是出于父母的需求,而且次数比较多的话,孩子就容易听到的是唠叨。
我说他的点:
1、帮妈妈拎东西,拿行李,真的感觉很幸福。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重体力活有人干。而且他干的很有成就感。去年从老家带着姥姥回来,孩子手里拉着行李箱,胳膊上挎个塑料袋,背上还背着个背包,姥姥本来还怕自己东西多,结果外甥给她全包了。
2、爱思考,提的很多问题都非常好。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容易一闪而过的。前几天上网课学一个讲英雄的单元。他问我:“妈妈,第一课讲邓稼先,第二课讲黄继光,第三课讲扁担工。为什么第三课这样安排?课文里说了扁担工们能很轻松的把东西担上山啊?”我当时其实在忙,所以内心第一反应是:赶紧接着专心听课,别想东想西的。但是话还没出口,我就稍微想了几秒他的问题,和他说:天呢,你怎么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你先去听课,上完课后咱们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特别好,只有你这种爱思考的孩子才能提出来。
然而,上完课后我就妥妥的把这个问题忘记了,完美的应证了孩子说的我的第一点。索性,中午家庭会议(其实就是瞎聊天)的时候想起来了,一家三口聊了聊这个话题。因为时间充裕,所以聊的比较敞开。
3、每次你遇到难题,就容易大叫、烦躁。我也很苦恼,不知怎么做。孩子很快就接了我的话:“妈妈,我就是这样,每次看题目那么长,我就比较烦躁,但是很多次我发现仔细看题后,它并没有那么难。”一听他这么说,我才明白了他的点。
今早读书会上根据小新妈妈的分享得出结论,对于数学题,不是只有开始算题才是体现数学能力的地方。刚开始见到难题、长题,孩子如何能够分解、消化题目内容也容易成为卡点。这个是我需要陪伴孩子练习的地方。
写到此处,想到了《孩子:挑战》中的一个题目:不要对孩子们说话,要和他们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