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0后,我不知道所谓的“第一批90后”到底指什么年龄段的人,总之92年的我,绝对算得上第一批90后了。因此在看到一些新闻说什么“第一批90后已经步入社会了”、“第一批90后已经结婚了”、“第一批90后已经成了明星了”到“第一批90后已经脱发了”、“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第一批90后已经加班猝死了”之类的标题,觉得很扎心。26岁,还算得上是个摸爬滚打的毛头小子的年纪,怎么就和离婚、脱发这种40岁以上才会遭遇的词汇碰到一起了?人到中年时“廉颇老矣”无力感(虽然廉颇老矣是形容老年的)带来的危机感,默默的罩在了自己和身边同龄人的头上。也许不是中年危机笼罩到了青年人,而是青年人被推动着,冲到了危机里。今天来聊聊“青年危机”这个词吧。
中年危机和青年危机其实都是“无力感”带来的危机。不一样的是,中年层面会因为身体素质的下降,精力不再充沛,而觉得有心无力。青年层面面临的更多的是在迅速更迭,快速消费,凶残竞争的时代中,由于种种原因而意识到自己失去核心竞争力而带来的无力感。
现在大家都很喜欢木心的一首诗,叫《从前慢》,里面有句话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们拿爱情来说,假定人生只有18岁到25岁的时间来决定和谁过一生,而和ta过一生前需要我们交流至少1000万字的信息,相处超过2年时间,那用车马去丈量的路程,用邮件去递送的信息,都会大量的增加我们和对方交流的时间成本。7年的时光可能我们只够好好花时间去确认下来两三个人是否和自己合适。也不存在异地恋,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小城中安稳过一生。
而现在,1000万字的信息可能连说带打字,几个月时间就能聊完。想要见一个人,哪怕在地球的另一端,都可以随时随地联系上。
过去小村中的家长里短可以拿来和邻居天天分享,视野永远狭窄,只要稍稍走远一点,就会有让人讶异惊奇的人事物出现。
而现在,天南海北的信息都在互联网中。世界是个数据库,只要有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世界就与我们同在。全世界的人都是我们的邻居,全世界的家长里短都可以与我们分享。哪怕24小时都在接收新鲜的信息,我们也没办法接收完全。世界的相对距离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一件同样的事情,需要花费的时间,已经大大超越了过去的人们,但我们的思考时间也远没有过去的人们充足。一切的一切都是走马观花,只是经历过,却来不及思索它的意义。还来不及记住,新的浪潮就已经打来,把什么都冲走了。
我们因此而变得浮躁,我们成了低头族,身边的信息太单调,我们要睁眼就看到这世界上色彩最鲜艳的事物,要和最关心的人交流而不需要考虑是不是在ta身边,要立刻就拿到心仪的物品一天都不愿多等。科技以人为本,人以欲望为本。想要的东西太简单就得到了,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满足,而是永无休止的试图挑战这种得到的方式,还能不能更快?还能不能更好?
而在我们无休止索取的时候,我们也不可避免的在被世界索取着。世界在被浮躁的人推动向前,那世界也会变得和我们一样浮躁。当“能不能更快,能不能更好”的问题被世界反过来提给我们时,危机感便出现了。我们怕被比下去,我们怕不再被世界需要。为了满足我们能继续向世界索取的这个愿望,我们尽一切努力去被需要。但总会有做得更快,更好的人,可能还比我们更努力的去把我们比下去。这种焦虑感永远存在,永远不会消除。
除此之外,世界还会用另一种方式去甩下我们,那就是被取缔。简单的说就是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有纸质书本,那么报社、书店、出版社的职业人,无论自己多么精通这方面的技能,都会变得无用。需要从0开始掌握新的技能,来重新被世界需要。所以大家在抢着过独木桥的同时,还要担心对岸会不会塌掉。
即使努力了也不会变强,即使很强也不能吃穿不愁,是我们的无力感的根源。无论怎么努力,我们都是被动的,然而除了努力别无他法。
以上是对“青年危机”这件事的一点见解。想到哪写到哪,重新读一遍自己的文字,觉得太松散了,而且缺少真实数据支撑。啊,还真是除了努力别无他法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