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之前,总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很聪明,思想天马行空,百无禁忌。当然,也不完全是一种错觉,相比其它大部分身边人,我喜欢思考一些无用知识,这可能得益于没有多少忧虑的生活。思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哲学思辨、玄幻修行、量子物理等等,亦或者是永生、智能、起源、终焉等终极问题。
现在看来,这很符合一个内向者的思维形态。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思考,我才能在孤独中寻求慰藉,才能让我从普罗大众挣脱出来,从这一方面看,也许我性格中也有不甘人后的一面。
其实不仅仅是我,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大概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然而,智者自知无知,独特的人要先知道自己并非独特的,只是许多人没能战胜自己,永远地困在了那里。而我,说来惭愧,在大学时期受到科学的感召,潜移默化中明晰了理性的力量,从无知中脱离出来,明白了自己那属于普罗大众的一面。
不过,我并没有因此而失落,反而激起我追寻超脱的斗志。
想自由,先自缚事情要从《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说起,那时候我还并没有什么斗志追求,靠着吸玄幻小说度日。虽然科学的种子已经逐渐在我脑海中萌芽,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人继续探寻,因为真实世界,实在是枯燥乏味得令人无奈,看不到一丝一点的奇迹。
当我翻开《马概》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神奇的故事,更没有传言中的洗脑文。那是如何乏味的陈词,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相当枯燥,讲的也都是些陈词烂调,废话连篇。但是,偏偏就是那个时候,那种真实,刺入我的心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归纳与演绎、联系的普遍存在等等,在某些人看来是废话,在那时候的我看来,它却为我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从科学精神萌芽,觉察到自己的普通开始,我就渐渐茫然,因为残酷的现实将我紧紧束缚住,没有幻想,没有奇迹,只剩下枯燥。直到我在《马概》里看到,虽然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当看到这句话,我就被那波澜壮阔的雄心壮志所感动折服,我意识到,我并非没有机会,我所要的,或许就在这句话之中。
面对真实世界,我不是无能为力的。我可以改变世界,而这一切都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认识世界。只有认识,才能改变,这就是我从马克思思想里发现的他最深刻的洞见。是的,没有认识,就谈不上改变。
之前的我,就如那些玄幻小说主角一样, 追求的是冥冥之中的领悟,这些东西玄而又玄,看起来高大上,也是一条康庄大道,但骨子里是懒惰的极致,所谓的悟,往往都只是顺应天性本能。在观察世界过程中,偶尔得到一点超脱体验就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走上这条路的人,大概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枯燥的重复。他们以为挥手就能成就大事,不愿意去直视构成事物的那一个个微小的拼图单元,他们不愿意细思,不愿意去深究。所有认知都是浮于表面,对深入的细节却不屑一顾。
而在此之后,我明白了,无限的自由才是思想的最大束缚,无限的自由意味着漫无目的,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一只小舟,没有指南针、没有星图,只能随波逐流。人类能走到这一步,靠的可不是自由,可不是无限的瞎想,而是洞悉了思想的局限,触摸到思维的边界、找到思想的规范,并以此为基石摸索前行。
思想的局限很容易理解,只要去网上搜索各种认知偏误,总能看到一大堆,比如幸存者偏差、内群体偏袒效应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几百年来摸索洞悉自身的成就。而约束思想的武器,其实就是种种方法论。
所谓的方法论,其实就是用来规范思考的,比起天马行空的想象,有逻辑有规范的思考,跟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更容易获得其他人的认可。
而在现在的我看来,科学就是其中最特殊的一种方法论,它极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参与(不意味着完全排除),它更重视客观实在,以种种真实的实验去验证,以宇宙终极语言数学去推演,一步步追寻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