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写作吧!(张淼)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者: 3ef2b6c97630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23:59 被阅读58次

    周五声乐文献课,康老师讲到莫扎特生了很多孩子,但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个,而且这两个孩子都没有达到他爸爸的成就。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莫扎特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没听说过呀?那么,我们就来刨根问底一把,和大家聊聊今天的话题——父子或者是延伸为世家,看看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父子或世家,看看有哪些子超过父,有哪些子不如父,还有哪些父子相当。

    还有两个事引起了我对世家这个话题的兴趣。第一个是上个月金庸先生去世,一段鲜为人知的查世家历史被众人翻出,惊讶于金庸先生复杂的人家关系的同时,也被查家良好的家风和习气所感染。第二个是本人在写“前辈”那篇文章时,查找音乐家吕骥的资料时,在百度百科中无意间发现,原来歌手周笔畅是吕骥先生的重外孙女!怪不得人家出名这么容易!(详情请见本人的日更文章《前要知古人,后可做学者》)这也深深的引发了我对世家的思考。

    好的,言归正传,让我们先来解决两个问题(关于上文莫扎特和金庸先生的),再盘点一下历史上各行各业的父子(世家)。

    莫扎特的儿子们是怎样的?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有两个儿子。他们都没有结婚,断了家族血脉。卡尔·托马斯·莫扎特(1784-1858)在奥地利当公务员。他可能有点音乐天分,跟大师杜塞克学习弹钢琴,技术据说不错。但他从未公开演出,也没写过一个音符。另一位是弗朗兹·泽维尔·沃尔夫冈·莫扎特(1791-1844),父亲死时他才五个月大,后来成了职业音乐家。

    小莫扎特

    要说不知名的作曲家,谁能跟小莫扎特相比!1940年代著名音乐学家卡尔·盖灵格写了一篇论文介绍弗朗兹·莫扎特,说他的音乐“带点儿忧郁……有些微妙的特别的魅力……值得重演……”然而可怜的弗朗兹在我们的时代留下的印迹与他自己的时代无异。他生也悄悄,死也悄悄,一辈子离群索居,无毒无害,完全没有光辉的莫扎特姓氏带来的力量和自信。

    关于他的版画也极少。他跟父亲一样矮小,面容精致、忧郁,没什么阳刚气。我们对他的生平和内心活动知之甚少,还好有文森特·诺贝罗夫妇的日记,他还不至于完全湮没在历史中。

    诺贝罗是一位音乐家,活跃于19世纪初的伦敦。他会作曲,指挥合唱队,演奏管风琴,还成立了一间著名出版社。诺贝罗十分崇拜莫扎特,称他是“音乐界的莎士比亚”。他和妻子玛丽集资帮助莫扎特的妹妹,收集莫扎特传记的资料,并结识了莫扎特的遗孀和小莫扎特。弗朗兹·莫扎特跟当时最顶尖的音乐家学习,11岁出版了第一部作品,13岁公开演奏钢琴。他17岁那年去了波兰,给贵族的孩子上课,后来成为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师。

    弗朗兹从一个害羞的孩子长成一个害羞的男人。他并不懒惰,但也没有那股子冲劲儿和上进心,这让野心勃勃的母亲十分不满。1807年他母亲在一封写给他哥哥的信里说:“虽然他得到了各方面的一切帮助,但只有在被逼迫时才会做事。”

    小莫扎特明显很崇拜父亲,时常演奏父亲的作品。诺贝罗夫妇回忆,“弗朗兹说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但只有一个莫扎特。”然而他的母亲永远不满意,她对诺贝罗说小儿子太懒,需要精神和勇气。她的喋喋不休和望子成龙肯定对小莫扎特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弗朗兹曾对诺贝罗说,如果家人能给他鼓励,也许还能做些事情,“但现在已经太晚了。”

    钢琴制造商乔安·安德烈斯·斯特莱歇告诉诺贝罗,“小莫扎特不太活泼,但是很有天赋。”1804年弗朗兹首次登台,斯特莱歇要求他来一段即兴创作。弗朗兹极不情愿,甚至还掉了眼泪。斯特莱歇坚持从《唐乔万尼》中选了一首小步舞曲作为主题,最后弗朗兹坐下来,吹灭了蜡烛(以表示没有看谱),弹出了一段非常美妙的变奏,让所有听众惊喜异常。

    后来斯特莱歇催促小莫扎特写一首交响曲。可惜他“总是低估自己的才能,担心自己写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与父亲相比”,终于没有勇气听从斯特莱歇的建议。他写过一首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博采当时的作曲风尚,也有一些新意。但是他的悲剧在于,他的协奏曲的参照系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总是被拿来与父亲的杰作比较。1829年他亲口对玛丽·诺贝罗承认,“大家因为我的姓氏而对我期待太高,这真是极大的负担。”

    很明显,小莫扎特始终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这就是为何他选择自我放逐到波兰,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吗?他少年时有过一些光芒,然而画家莱瑟1834年再度遇到他时十分吃惊,“他脸色阴沉,眼神呆滞,表情十分忧郁;前额已秃,只有后脑勺上零星分布着几缕灰发。”

    弗朗兹晚年回到了维也纳。然而即便死后他也无法逃离父名的笼罩,他的墓碑上刻着:“弗朗兹·泽维尔·沃尔夫冈·莫扎特,音乐家、作曲家,1791年7月26日出生,1844年7月29日去世。伟大的莫扎特的儿子。他长得像父亲,有着和父亲一样高贵的灵魂。让他父亲的名字成为他的墓志铭,因为对父亲的仰慕是他人生的精髓。”

    金庸先生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子不教,父之过,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拉过去看印度老电影《流浪者》,里边有句经典的台词对我印象特别深:“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下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历史上各行各业的父子或世家们,看看他们哪些是“法官”,哪些是“小偷”。

    一、音乐曲艺界

    1、斯卡拉蒂父子

    斯卡拉蒂父子是西方音乐史上出现较早的一对父子。父亲叫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也就是我们说的A·斯卡拉蒂。他是意大利作曲家。1660年5月2日生于巴勒莫,1725年10月22日卒于那不勒斯。出身音乐世家。A·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乐派歌剧的创始人,共写了115部歌剧、约700首康塔塔,以及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等,总计不下千余首。斯卡拉蒂的歌剧大都取材于生活喜剧与历史传说。他强调歌剧是用音乐表现的戏剧,反对威尼斯歌剧中那种浮华肤浅,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抒情作用,声乐占绝对优势。他发展并固定了歌剧序曲、反始咏叹调、配伴奏的朗诵调等形式。他对半音音阶、和声、旋律、节奏的处理,乐队的编制,声乐的花腔等因素的运用,使他的歌剧具有鲜明的巴罗克风格。

    A·斯卡拉蒂

    儿子叫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也就是我们所谓的D·斯卡拉蒂。与巴赫、亨德尔并称为“晚期巴洛克三杰”。他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是知名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的第六个孩子。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Marquis de Fontes)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当公主嫁到西班牙时,他又奉命随同去了马德里,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于1757年7月23日逝世于马德里。

    或许由于斯卡拉蒂的意大利血统加之父辈a.科莱里的巴罗克奏鸣曲、b.斯卡拉蒂的歌剧的影响,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的音乐特性中充满了意大利音乐的旋律美、丰富的和声、多采的转调手法并且带有西班牙音乐的明快节奏等风格,使之超越巴洛克、洛可可的时代界限,成为古典乐派键盘乐器音乐的宏伟蓝本。在技术上并行3度、6度和完全8度音程奏法、同音往复、多采的装饰音型、分解和弦音型等几乎成为当时羽管键琴所能够展现出的技巧汇集于这555首奏鸣曲中,技巧上的难易是一回事在当时的作曲技法上绝对是先锋的。记得保罗·亨利·朗格在他的那部音乐史名著《西方文化中的音乐》一书中在谈到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时说道:“这种将音乐素材加工成多主题并使其成为对照的两个主题的意识是划时代的,只有到了斯卡拉蒂方得以实现。朝着崭新的器乐音乐样式前进的第一步便是在键盘音乐,而斯卡拉蒂的业绩有力证明了我们的这个理论。”

    D·斯卡拉蒂

    2、巴赫父子

    J·S·巴赫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他的全名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J·S·巴赫

    他的儿子你能搞清么?

    老巴赫子女中有三个孩子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一是次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P.E.Bach,1714-1788),别称“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J.S.巴赫的儿子里最有名的,键盘乐作品代表《普鲁士奏鸣曲》(Wq.48)。二是幺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1735-1782),别称“英国巴赫”或“伦敦巴赫”,J.S.巴赫最宠爱的儿子,键盘乐作品代表《A大调键盘乐器协奏曲》(B.C303)。三是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W.F.Bach,1710-1784),别称“魏玛巴赫”,键盘乐作品代表《D大调奏鸣曲》。在J.S.巴赫的儿子当中,威廉是与父亲气质和风格最相近的一个。他的作品继承了巴洛克高雅的传统。但是,他的成果却被他的兄弟所掩遮。

    3、约翰·施特劳斯父子

    这对父子也是我经常搞混的,尤其是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名叫约翰·迈克尔·施特劳斯(1727 - 1800),是一名皈依了天主教的犹太人,原来住在利俄波德斯塔特(Leopoldstadt),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博尔加斯·施特劳斯(Franz Borgias Strauss, 1764年10月10日——1816年4月5日),会拉小提琴;母亲叫芭芭拉·多曼(Barbara Dollmann, 1770年12月3日——1811年8月28日),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4、梅兰芳父子

    他是我国最著名的京剧大师。他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葆玖先生

    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1934年3月29日出生于上海思南路,京剧演员 ,国家一级演员。

    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梅葆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甚至对当今的京剧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他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传人,其中有几十位弟子现都已成为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从戏曲传承的角度来讲,很少有梨园子弟的家人能够从事戏曲艺术,梅葆玖先生不仅传承梅兰芳的艺术,而且他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每时每刻都在为戏曲艺术思考,甚至在陷入昏迷的前一天,都在指导弟子。他为中国传统文化服务了一生,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完美的、幸福的,也是死而无憾的的。

    5、马三立父子

    马三立先生

    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中国已故相声泰斗,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回族,甘肃省永昌县人。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 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马志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长子。被喜爱他的观众们尊称为“少马爷”。1945年农历7月14日生于天津,受到家庭影响,自幼喜爱相声和戏曲。1957年考入天津戏校学武花脸。1962年调入天津市曲艺团,正式开始说相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下放农村,积攒了深厚的相声功底。20世纪80年代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代收师弟,拜已故相声前辈朱阔泉为师。马志明为人耿直,不弄虚作假,为人低调,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氏相声”的真髓,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听众听了他的相声会回味无穷,形成了独特的马氏韵味。作品能令小儿不哭、病者笑颜。文武全才,堪称文哏大师和武哏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大保镖》、《地理图》、《论拳》、《报菜名》、《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纠纷》、《五味俱全》、《黄袍加身》等。马志明先生是当今相声界辈分最高的演员之一,属于宝字辈演员。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马志明先生

    最后再介绍一位最牛后代柯西玛!她是李斯特的女儿,是冯·彪罗的前妻,她最后的名字叫柯西玛·瓦格纳!

    她是瓦格纳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很早以前就认识了,同时她也是瓦格纳的第二任妻子,在瓦格纳的第一任婚姻遭遇失败后,柯西玛一直在瓦格纳身边对他不离不弃,温言安慰着瓦格纳受伤的心灵,所以瓦格纳在爱情的滋润下也写出了很多的传世名篇。瓦格纳妻子和瓦格纳之间感情非常深厚,用相濡以沫来形容他们之间一点儿也不为过,当瓦格纳晚年时候健康威胁着他的整个生命,他的身体各个部位都陆续出现了问题,在1881年的春天,瓦格纳在参加一场表演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是柯西玛在旁边安慰并且一直照看着他,才是瓦格纳顽强地活了下来。在瓦格纳逝世的时候,瓦格纳妻子柯西玛肝肠寸断,并且剪下了一束金发放到灵柩中让她的头发永远陪伴着丈夫,这和中国人所说的结发夫妻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对儿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这种爱情观念值得后世人永远学习。也可以看出瓦格纳妻子很爱瓦格纳.

    瓦格纳妻子是瓦格纳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虽然它在人类的文化史上熠熠生辉,虽然他创造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传世名篇,但是他的贡献和功劳理应分一半给他的妻子,如果没有柯西玛在背后默默付出,默默着看着他的身体,瓦格纳是不可能创作这么多优秀的篇章的。

    二、文学界

    1、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王献之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2、三苏

    说到父子,怎么可能少得了大名鼎鼎的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3、大仲马小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小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是法国小说家大仲马任奥尔良公爵秘书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因与其父重名而被称为小仲马。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茶花女》,表达了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出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也曾写剧本:《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欧勃雷夫人的见解》、《阿尔米斯先生》 和《福朗西雍》、《克洛德妻子》等。

    4、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三、娱乐界

    娱乐界的例子大家应该最熟知,我就不举例子了。比如说:陈强陈佩斯、葛存壮葛优、胡宝善胡军、王天林王晶、谢贤谢霆锋、成龙房祖名、李双江...

    四、体育界

    体育界当然也有父子啦!比如:足球界的马尔蒂尼父子、舒梅切尔父子等,篮球界有当今最火的库里父子。

    五、帝王界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 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文帝景帝

    康雍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西方传统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 ,即清朝的高峰期。不支持的人之指出此期间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爷仨

    败家的当然也有啊,比如:秦始皇胡亥、隋文帝隋炀帝。

    比较有争议的有朱元璋朱棣父子。

    综上所述,不管是世家还是父子,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需要我们思考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家风的传承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从琴房练琴回来,问了妻子一个问题:“你说我啥时候能练成像郎朗、李云迪那样?”妻子郑重其事地说:“你这辈子就甭想了,过了出成绩的年龄了,早在八九岁你的演奏就应该出名了。不过你可以让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一样!”这个回答深深地刺激了我,也让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母亲总教育我说:“三代才出一个音乐家”,我希望我能做好自己这一代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一代人!我也要感谢我的父亲母亲,一路对我的教育和支持,儿子定当有所回报!

    最后,我想用改编自唐代诗人杜牧(803—852)的《赤壁》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折戟高考劲未消,自将图强一年熬。

    国音不与李郎录,神州不知哪逍遥。”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欲静而心不止,日欲更而读不停。”(译文: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人想清净,然而心思着这些,心思着那些不停息。想要每天日更有话可说,就要多读书籍。前两句出自《孔子家语》,后两句是笔者的感悟。)

                              2018年11月12日 23:59

                                于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莫扎特的儿子》

    《天不生金庸,武侠如长夜》

    补充:由于今天全天八节课,导致本次日更文章很是匆忙。为了发布时间可以留在11月12日,紧锣密鼓地弄得本人十分狼狈!其实在介绍娱乐界和体育界父子时,应该详细介绍一下,因为有些表演艺术家的名字大家可能没有关注过,比如著名导演王晶的爸爸王天林,也是当时最有名的导演,曾经执导过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再比如体育界的马尔蒂尼父子对AC米兰队是何等的忠诚!还有一个板块我本来想介绍一下商业界的父子,比如:李嘉诚父子。还有前段时间一直在受赞誉的霍启刚郭晶晶的霍家历史,再有就是现在最火的王健林王思聪父子,但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在这里详细说明了。第六部分除了中国的政治家,国外想和大家讨论的布什父子、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父子也是不错的话题!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世家出身的老师、朋友,在中国能出名的人群中,往上查三代,都能追根溯源!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看看最成功的父亲培育出怎样的后代!

    附文:《梁启超子女后代现状大揭秘:9个子女皆成大才!最后一位陈毅称为他的特殊兵》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1963年,梁思成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年,原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

    梁思永,1904年出生。1913年随家人回国。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班。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

    30年代初是梁思永学术事业的巅峰时期。现代考古学注重田野发掘,有的人称“锄头考古学”。1930年,梁思永回国后即受聘于史语所考古组,随即投入于繁忙的田野考古工作。

    1950年9月,梁思永病重,经四个月休养病情减轻但仍头痛失眠,心悸气短。1954年2月23日再次入院检查,但他的左肺完全失去生理功能,并有严重的心脏病。1954年4月2日,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他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长征》等。

    梁思忠,1907年出生于日本,早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在梁启超所有留学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热情最高,1927年初梁思忠一度想终止学业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但被父亲劝阻。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忠毕业回国,加入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梁思忠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此后不久,身处前线的梁思忠却在战斗中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并贻误治疗时机而不幸去世,年仅25岁。

    梁思达,1912年生,著名的经济学家。1935年,梁思达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

    梁思顺,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 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

    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思顺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

    梁思庄,1908年出生于日本神户,祖籍广东新会,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门语言。

    1925年,梁思庄随大姐梁思顺与即将在加拿大任总领事的姐夫周希哲一起前往加拿大读书。后分别获麦吉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33年,与丈夫吴鲁强结婚。1936年,到北京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0年,梁思庄当选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后又任名誉理事。1981年4月,积劳成疾的梁思庄患上了脑栓塞。此后,她因病卧床5载,于1986年5月20日去世,享年78岁。

    梁思懿1914年出生于北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了平津流亡学生集训班,南下进行抗日请愿,后来被派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从事女工工作。

    1941年,她同丈夫一起到了美国,在美国学习美国历史, 后在芝加哥、纽约社会学院任教 。

    1949年,在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她立即离美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白求恩医学院教师、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1955年2月调往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足迹遍及五大洲。她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病逝于北京。

    梁思宁,1916-生于上海,是梁启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结婚。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

    1948年,章梁夫妇被诬陷为叛徒,罪名是“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宁被开除党籍,自此蒙冤35载,一直到1983年才恢复党籍。离休后,梁思宁一直住在济南某干休所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gh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