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聊城地名文化群里已说过了,茌山或说茬山,是种庄稼、长庄稼的位置,它的起源不可能是一座石头山,因石头山不长庄稼。一茬又一茬收获(茌),一代又一代(旧许代地),一重又一重是一致的(重丘),这三重相近概念在茬、许(许营)、东阿(东阿青地〈商代地名〉)、阿一带一一对应,密切衔接。
从植物角度(一茬又一茬),它可能指向种麦之地,收获之位。在中国境内,山东最早种麦,麦色青是山东青地(先商的东阿)、青州(《禹贡》指向淄潍一带)的根本来历,而教场铺一带是有最早麦子的。
从人的角度(重,东北句芒,春神,万物生。重丘,在茌平),一重父,二重母,三重子,三为大,三生万物,三重为昆仑(浑沌中孕育子嗣),祭祀台上向上天祈子之位。春天万物青(春为青阳,东为春),春天犁地(东南方,春秋时期济南犁地名,东阿利阳〈仓颉主位〉、利地、利苗),犁是祝融。春天万物暖(高唐瑗地名〈琉璃寺〉,又为辕地名,轩辕,琉璃寺近处即灵丘,大灵)。
不管是“茬”地名还是“青”,都是商代地名(《山东历史地图集》中有标注),与后来又往周边覆盖的地名不同,它们处于早期地名状态,而不是后世汉以后又有的,地名先后顺序要搞清楚,不要搞混了。
茬、青、许代(有巢)、重、句芒、祝融、郑兖(按历史记载,鱼山留舒附近有郑地记载)在一起,恰好是东北、东、东南一线事物的折射,近泰山一线是海外东经范围,四极之东极泰山附近。这个位置条条适合、恰当。当知,合理性、逻辑性更强一些。
又按《诗经》“王在在镐,有莘其尾”。莘县与高唐至济南区域商代以前“高”(高是镐、鄗的本字,颛顼高阳本域)地名在-个相对合理较近的区域。“在”是“茬”的本字,从“在”到“再”,再一次,一次又一次,一重又一重,一代又一代。
故而,茬就在茌平本地。
(聊城市档案馆 张静 晨时撰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