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计3408字,建议阅读时间17分钟。
作者:王小五
举国欢度十一长假,人们背上行囊,背井离乡,赶赴他人待腻的地方,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宴。
我虽无法动身,但心思也被朋友圈,带到了路上。
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旅行,有三次。
1
第一次是读书期间,同门的师兄妹,组织去多伦草原。
谁知出发前,我临时接到紧急任务,心情顿时从三万英尺高空,自由落体到马里亚纳海沟。
把事情处理完,已经下午,他们兴高采烈地给我打电话:“你弄完赶紧来吧,看有没有大巴。”
虽然那时从没单独出去过,但无知给了我胆量。
奔赴车站。于是经历了恐惧不安的一个晚上。
去多伦的路,全是山路,上坡下坡,弯道特多。
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我躺在上铺,抓紧栏杆,随大巴车,上下起伏,左右摇摆。
每一次下坡,都感觉要冲下山谷;每一次转弯,都感觉要飞出地壳边缘。
心一直悬在嗓子眼,恐惧吞噬。
当时念头不断:
“擦,今晚不会就交待了吧.....”
“司机不会把我们卖了吧.....”。
支撑我的,是另外两个念头:
“司机肯定老走这条路,没问题,否则,他拐弯怎么不减速呢……”
“今晚终会过去……”
车开到半夜,停在一个小站。车上的人,陆续下去歇息。我把心先放肚子里,跟着下去。发现居然有人在夜里十一点,卖馄饨。
司机要了一碗,在那儿坐着。
我凑过去问:“大哥,还远吗?后边还是山路吗?”
司机:“不远了,后边平坦多了。”
我:“老板,来一碗馄饨!”
今晚终于过去了。
到酒店已经一点,后边旅程顺利。
但惟有路上的惊心动魄,现在还记忆犹新。
2
第二段在文章《为什么<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伟大电影》里提到过。
去横滨开会,会开完还有两天时间,决定去附近的镰仓游玩。 由于是临时起意,去之前并没有订酒店,到了之后已经天黑,拖着行李箱,按着孤独星球的路书找酒店。
当天正好赶上日本人放假,镰仓既靠海又是古都,没有房间,只能求助别人。恰好看到一对刚逛完超市的夫妇,询问附近有没有酒店。
那位女士看我拖着行李箱,天已经很晚,说“你把行李放车上,我带你去找”。
去的路上打电话问了几家,还带我去前台,跑了三四家,终于找到了一个顶层小阁楼,得以休息。
刻骨铭心,来自于陌生人给我的感动。
3
第三次是去三亚冲浪。
在看了亚龙湾的海水、怒吼的台风后,跑到后海小渔村,请了教练,学习冲浪。
学过之后,发现太难。在浪板上趴稳就很难,划水赶不上浪的速度,也就无法借到浪的推力,更无法站起来滑行。
后来教练帮助推板,终于体会到了在浪板上随浪飞行的感觉。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体会过一次,就再无法忘记。
两天内,我顶着日头,乐此不疲地划水,一刻不停,耗尽了所有能量和荷尔蒙,消停了。
拖着瘫软的身体离开的时候,已经考虑下次怎么整。
冲浪是蓝色鸦片,一旦试过就戒不掉了。
后来假期,去了国内最早的冲浪地万宁日月湾,在那里和俱乐部的浪人们白天冲浪,晚上吃饭、喝酒、沙滩派对。
那是个世外桃源,和一群热爱大海的人在一起,简单而快乐。
期间遇到一个本地小女孩儿,小学四年级,皮肤黑黑,个子小小,短板冲的特别好。
有一次我们俩人,跑路边椰子树上,弄椰汁喝。
边喝边眺望海上冲浪的同伴,她随口说了一句:“你一定会冲得特别好。”
我说:“为什么?”
她回答说:“因为你认真对待每一个浪。”
虽然我没有冲得很好,但这是我辗转多地,遇到的很美好的一句话,一个四年级小姑娘告诉我的。
几年后她拿了国内巡回赛前三名,小女孩儿也要长大了。
从看海,到游泳,到冲浪,人的身体一步一步,走向大海,不断深入。
与大海的互动方式,也从静静观赏,转化为剧烈运动;
与大海的互动边界,不断向海洋拓展;
与大海的关系,发展出更融合更依赖的情感。
4
旅行,是与不熟悉的人、事、物发生联系。这种联系,越广泛,越深入,就越会留在记忆里,成为生命的证据。
想要获得一场刻骨铭心的旅行,就要与不熟悉的人事物创造、发生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好的旅行,一定让人坐立不安。
说走就走的旅行,之所以诱人,很大程度来自于“不熟悉”。
事发突然,来不及计划,来不及攻略,甚至连目的地都没想好,想到哪儿走到哪儿。
这种随性,会让人坐立不安,恐惧中带着兴奋。
好的旅行,一定在拓展边界。
旅行是一场身体、心灵与自然、社会的连接,拓展连接的边界,会获得历久弥新的体验。
看海——游泳——冲浪,与大海互动的边界不断拓展。以此逻辑,下一步应该坐一条帆船,乘风破浪,深入海洋;或者从1.0米冲到2.0米、3.0米,那是另外的世界。
拓展旅行中的互动边界,有很多方式,慢下来,融入当地的生活,是很好的选择。
好友和爱人去清迈,回来说最喜欢的不是寺庙拜佛,而是骑着小摩托车,带着心爱的人,在清迈的街上闲逛。
目的地并不是目的。
如果能够在目的地,骑十次自行车,坐十次公交车,买十次水果蔬菜,和十个陌生人聊天,相信会到达旅行真正的目的地。
5
在熟悉的城市旅行
在熟悉的城市,拓展生活的边界,也就成了旅行。
与不太熟悉的人,开心地聊一次天;
与一个不熟悉的人,慢慢熟悉,成为朋友,甚至相爱;
学习一门乐器,举办一场小范围表演;
学习一种运动,不断精进,技压群雄;
学习一项技能,助益每天的工作;
读一本令人愉悦并有收获的好书,分享给别人;
研究一项新的技术,为社会带来微小的进步;
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答疑解惑,帮他们了解世界;
创办一家企业,生产一件产品,提供一项服务,改善客户的生活;
买一个房子,为自己或他人,遮风担雨,守护安宁;
生一个小孩,哺育他,陪他成长。
……
人生是一场旅行,并非文学上的比喻,事实如此。
我们都在与不熟悉的人事物,产生连接;
我们都在与熟悉的人事物,产生新的连接;
我们都在不断拓展,生活的边界。
在持续的连接中,我们走向世界的深处。看到更美妙的风光,听到更离奇的故事,吃到更美味的大餐,遇到更温暖的人。
这样的旅行,不只发生在喧嚣的节日里,不只发生在拥堵的公路上,不只发生在景区的人潮中,它们发生在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白天与黑夜,每一个黄昏与黎明。
许巍说:
我要为你歌唱,在每一个地方,
从来就没有什么能阻挡,
永远自由的你。
海子说: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走在路上。
祝我们都能获得自由的心灵,和尘世的幸福。
本文作者王小五为铅笔经济研究社成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