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窝子,又叫新兴镇,位于成都市彭州北部山区,距成都70余公里。人们驾车很容易从小镇公路旁直奔彭州龙门山、白鹿书院,而忽略这个路旁的古镇。
海窝子古镇是古蜀王国开国中心之一,蜀王柏氏曾经建都于“瞿上”,即今日之“海窝子”。古镇建制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因而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记载:“蜀王鱼凫,由于地湔山建都翟上。帝王象征龙也,王者所在即龙之所居,龙潜于海,故后人称此地为海窝子。
而另一说法:因古时靠山边处有一石洞终年有泉水流出而得名。据今考证确有一洞,说是“海眼”。这里山岩突出,把当时的场镇分为上下部分,由于终年洞内流水不断,上场至下场必须跨一步水沟,所谓一步跨“两里”(指梯云里、鹿坪里),故称“海窝子”(仅供参考)。
民间则传说:在彭州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一对母子。儿子小龙以割草为生,每当他割完一茬草背回家,再次来到之前割草的地方时,那草瞬间又生长得十分茂盛。有一年干旱,土地菩萨托梦给小龙,说是长得最茂盛的那窝草挡住了东海的眼睛,于是小龙使劲拔走了那株草,顷刻间大水喷涌而出,小龙因口干舌燥,把头伸进水里一阵猛喝,突然头痛难忍,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变成了一条龙,在水中翻滚,他顺水一直下流,流进了东海。小龙拔过草的地方,至今仍流水不断,人们为了纪念小龙,就把这里叫做海窝子(仅供参考)。
古镇经历了始建、损毁和重建。上一轮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古镇损毁严重。经3年重建之后,恢复了古镇原貌,2011年5月重新开街。
古镇的青石板街长1.5公里,是成都古街中最长的一条。古镇以这条弯弯的街为主线,曲径通幽,高低错落,进退有致;小河沿街蜿蜒而过,多处有石拱桥横跨小河之上。
古镇房屋以木质结构居多,砖瓦为辅;街两边多为古朴的木楼,青砖墙面,多有楼台;既有简洁的铺板门面,又有廊檐式、开放型门庭;院落庭院幽深,巷道蜿蜒,风格各异;大戏台、川剧陈列馆、画院、彩灯布景、镌刻楹联等多元素建筑和设施,既包含川西民居风格,明清时代印记,又汇聚浓厚的人文历史韵味。
小镇植物繁多,枝叶茂盛,居民喜种花养草,沿街常见叶绿花红;这里重视环境卫生,院落干净敞亮,街道整洁清爽;以绘画装饰方式处理老式建筑与现代供电供气设施间的和谐共存。
小镇商业氛围不浓,街上常见悠闲生活的居民, 美食、小吃是小镇的亮点,茶饮、棋牌、闲聊依然是小镇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里十分重视川剧艺术的传承,以文化重建和文化主题创新,振兴川剧,将这里打造为川剧文博小镇,增添了小镇的文化内涵。沿街可见浓郁的川剧氛围,“戏窝子”、大戏台、川剧陈列馆等成为这里的亮点。
虽说小镇房屋是灾后重建,但从其建筑风格、建造工艺、以及可能沿用了原始建材以及还原度很高等因素,很多房屋面貌显出其斑驳陆离面貌,从中看到历史与年代的印迹,仿佛是当年的真品。
(以上源于各种小镇资料介绍和个人观赏后的归纳)
今年十一假期前,我们到这里游觅,为小镇的古朴、恬静、简略、祥和和淳朴的人文风貌所吸引。这里虽不是热门景点,但就我个人感觉,值得一看。下面将以图片为主,分类与大家分享对海窝子古镇的印象。
一、走进海窝子古镇
海窝子镇主要入口
门前石头的另一面刻有《海窝子赋》
主要入口前,一座金黄色牌坊
牌坊上镌刻有楹联。中间楹联是周邦培撰、谢季筠所书:“此去阳平都功览胜,君来瞿上古蜀寻踪”;外侧楹联是管遗瑞所撰:“老街再建缘大震,古镇重辉又新兴”。中间是“海窝子”三个大字,为何应辉所书。
牌坊的另一面,也镌刻有楹联。 中间是王勃描绘海窝子景象的:“碧岫丹岺往来烟雨,香城宝地左右林泉” ,横联书:钟灵毓秀;外侧楹联为:“沧海辟开呈异景,岩窝表白正讹传”。
穿过牌坊,便走进了海窝子小镇......
二、感受小镇的川剧氛围
过了牌坊,进入小镇,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川剧氛围。
门口川剧人物招牌的欢迎词——来戏窝子川剧吼两句!
在路旁的篱笆上,挂有川剧人物脸谱和川剧乐器铜锣。
1、戏窝子广场与大戏台
在小镇尽头,是宽阔的戏窝子广场和福兴楼大戏台。
戏台上的楹联——中间隶书体的是:“大舞台演不完人间世相,小天地容得下环宇春秋”;外侧行书体的是:“白雪阳春抒发华夏新声,唐音宋调演绎神州古韵”。
戏台两侧,是巨大的“春”、“福”两只大鼓。
戏台的建筑细节
大戏台的背面,是演员登台处和换装间
2、川剧陈列馆
福兴楼大戏台两侧是川剧陈列馆,将川剧戏服、戏谱、牌匾、脸谱等陈列展示于此。
部分戏谱手抄本
部分戏服
部分演出道具
部分剧目简介
3、一代桐凤——川剧大师阳友鹤纪念馆
阳友鹤曾经的演出服装
阳友鹤文存和川人茶具
部分写给阳友鹤的手稿和题字
曾直——交通部原部长亲笔信
张爱萍将军所题
聂荣贵——原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政协主席所题
韩邦彦——原四川省副省长所题
魏明伦所题
【注:由于对以下题字者目前的身份不确定,恐有误,故均略去其相关内容】
岑学恭所题
马少波所题
徐世峰所题
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所题
蓝光临嘱陶培麟所题
陶培麟所题
张幼矩所题
胡度所题
陈国福所题
罗家宽所题
蔡启国——台湾同乡会原会长所题
阳友鹤诞辰85周年时,众多签名祝福者
三、感受古镇风貌
1、房屋建筑各具风貌
下面是一些古建筑风格的客栈、民居、文创用房、巷道院落等
这是沿街的民居,有的楼下经营买卖,楼上兼做客房
这是湔江画院所在地。整个区域悬挂彩色灯笼,呈现喜气洋洋的氛围。在阳光照射下,地上斑斑点点,颇有一番韵味。
这是一些巷道院落。 龙怀沟——典型的川西民居巷子
多乐西巷——这两面青砖墙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阳光下,山墙的影子
木制的屋檐、梁柱、阳台、窗户......
这些房屋,感觉是融入了外地建筑的风格,或者就是当年外地商家来这里修建和经营的?
这一片是老旧房屋。典型的可拆卸门板的铺面,是川西地区最常见、最普通的街道门面建筑形式。
这房屋,既保留了传统的铺板式门面,又安装有现代的金属卷帘门。
小镇上,时而会见到“光荣之家”。
这大概是过去的种花养草方式吧,从这里也可看出小镇人家有喜爱花草的习俗。
居住在小河边的人家
2、庭院幽深,内涵丰富
这是一处院落,房主将其打造成民宿、茶饮、书画、棋牌、阅读、弹琴、发呆的综合地。
庭院中的这颗树上长有很大的寄生物,据说,这是主人嫁接多年的成果。
走出院落,门前的“发呆、白日梦”的招牌,揭示出来这里休闲者的一种状态。
在另一处庭院,说它是“顺水居”抑或是“居水顺”,都有道理。因其顺着小镇街道的河边而建、而居,顺水而居或居水而顺,都说得通。可能主人外出锁了门,我们没能进去观赏。
过桥,深处的院落是龙怀山庄,遗憾,我们没有进去一探究竟。
这是放大后的图片,才看清它的名号。
3、种花养草已成习俗
走在街上,你总会看到居民利用台阶、石缸、花盆、护栏等地方种花养草,常常遇见叶绿花红。
4、沟渠流水清澈,街面整洁清爽
5、绿树成荫,枝叶茂盛
6、装饰优雅,和谐共生
在墙面、路旁配电箱、供水供气管道、公用设施等部位,结合川剧文化,绘上脸谱、戏装或卡通画图案。
这些墙面装饰有意思吧?
路边的石头上,也绘有动物、鸟类、川剧脸谱的图案。
7、生活悠闲,各有所乐
虽然是电瓶车,但主人已经很满足了
8、美食小吃丰富多样
乡村萝卜干门前,不断有买主光临
这麻饼的味道真不错
这家牛肉馆,连对面房屋也租来接待吃客
吃过后,你能感受到恋爱的滋味
8、见识手工制作
这位大叔的手工编织品——青蛙、蜻蜓、蚂蚱,栩栩如生
杨木匠门前,电视台记者正准备录制节目。
这么多工具!
成品和半成品
刘木匠开始现场制作
忠实的狗狗陪着主人
你知道干豆豉是怎么做出来的吗?这是最后一道工序,把它捏成团,然后在太阳下晾晒.......
9、其他.......
小镇上很多这种石缸,平时用于储水,栽种花草等。还有石磨、石井盖等......我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刻有“福”字。
在一处小店,居然看到了过去时代的老式相机!
走出场镇,一条“健身绿道”环绕小镇,旁边就是湔江水流。
江对岸是彭州石化的运输管道
回望小镇,面前大索的电线,证明这里的用电状况
远眺小镇房屋,鳞次栉比.......
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海窝子”建筑墙?
走出海窝子,在公路旁,又一处矗立的“海窝子”牌坊。此处牌坊也镌刻有楹联,中间内容是:“玉壘鹃啼长忆蜀风起,海窝水暖且将龙引来”;外侧内容是“湖内清波敲蜀韵,庭前栖燕弄山音”。
这里应该是进出小镇的另一个通道。从区域布局看,海窝子就在公路一侧。车速稍快,往往一晃而过。
即将离开海窝子镇,我感觉:小镇虽然古朴、宁静、低调,但其拥有的古镇价值、文化韵味和生活情趣,还是值得有兴趣者去了解、去品味......
(本文完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