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3」
突发奇想,带着姐妹们,顺着新开通的几条城际铁路,去周边那些县城小镇,来个周末一日探游。
第一站选了海宁,因这是杭州周边我唯一没有到过的县城,新鲜感第一。
加上城际线,倒了5趟地铁到海宁。
先吃它一煲。
雄霸海宁桐乡等地80/90后的紫薇冷饮室,古早界元老。
今天遇到的因为疫情临时关闭的第一个点。
这庙倒无所谓,关键里面还有个国家级文保建筑——唐代经幢,也看不到了。
海宁城里到处都是志摩兄。
泰戈尔说他是中国之子,这也许有争议,但海宁之子,这个称号王国维、金庸也抢不过他的。
海宁博物馆,关闭。
这四字不凡。
某些檐角的某些角度,很迷人的。
小红说这非常“韦斯安德森”,我懵逼,他解释“画面对称强迫症患者”。哦,那确实有点。
回到正面。
全景。气势不输吴山城隍阁啊。
江南很多县城都有此般意气纷发的复原楼阁古建,但我家乡武康没有,所以每次遇见这些,总让我流出些口水来。
而且我一定要登顶去看小镇全貌的,必须事项。
但这次被挫败了。进门有两大妈工作人员,铁面言明:凭海宁身份证,免票上楼,非海宁身份证,3块钱买门票,但必须现金,且现场不予兑换。
这操蛋规定!
我第一反应是这小县城无法无天了,不知道国家十四五规划大战略吗?不知道省政府加速迈向智能数字化新政策吗?居然敢如此“顶风作案”,门票你加2个0都可以,市场经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话说(不过这估计政府管辖倒不会乱收费,3块钱也确实只是象征意义),但不允许电子钱包支付,这是“罪责难逃”的。
任何理由都无法开脱你一个百强县市中心市政景区不允许电子支付且不提供兑换的懒政行为。
要不是姐妹们还在山脚下等我,我真得“帮助”他们“改邪归正”下。
下山路上(说是山,海宁西山,其实只是个海拔几十米的小丘),又一处因疫情关闭点。
没听过人名的艺术馆,倒是让进,不过登记3分钟,观赏也3分钟,就出来了。
都是国画书法,完全没兴趣。对不住“徐邦达”先生。
终到重点目的地,徐志摩故居。一栋清雅的西洋风格小楼。
志摩兄的诗,不能拿到今天白话文的标准里来品评。
放在当时白话文初兴的特定时代里,他无疑是最好的之一。
现在回忆起近现代诗人,徐志摩仍是最容易被第一个想起的名字。且,因他的唯美浪漫的追求,充满争议的情感,赤子般的性情,英年陨落的身世,无不熔炼了他的诗人质感,徐志摩这个名字,几乎也成了诗的代名词。
这是他无与伦比的幸运。
书房,紧贴着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房,民国名人故居里少见的纯西式布置,且书柜、书桌、窗帘等都是粉色,盲猜是陆小曼的主意吧。
卧室当然也是西式,最时尚的是盥洗室,宽大明亮,浴缸、台盆、抽水马桶,一应俱全,一水的奶白色,堪比现代五星级酒店的配置,这在当时,除了时髦,还得承受来自传统的无止歇的质疑吧。
徐志摩和陆小曼有此特立于时代的勇气,值得钦佩。
在他们卧室套房的对向,隔着一个起居室,就是徐志摩母亲和前妻张幼仪的卧室,纯粹的中国古风,对比感无比强烈。
想象下当年他们生活在这里的场景,家居布置只是一方面,作息、饮食、日常用语、习惯、喜好、审美,得有多少冲突隐藏在点滴相处之中啊。
不过徐志摩和陆小曼相处的绝大多数时间应该都在北京上海,回老家待的时间应该不多。
志摩故居出来,是一片荒芜的旧城街区,没什么人气。
但是萧条是很吸引人的东西。
海宁保留下来一点老城:南关厢历史街区。周日的下午,仍是游客寥寥。想来这里商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走废脚后的返程路上。
夕阳已不见,只留下西天一片黯淡的红晕,是动人的娇羞。
回家地铁上,才想起给姐妹拍照。
我应该好好羞愧下了,这父亲的职责太倦怠了。
还是姐妹,偷偷给我拍了一张,很宏伟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