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从范邑到齐国都城临淄,路上看见齐王的儿子,他喟然感叹:“地位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生活条件可以改变人的形体,地位环境的作用真是太大了。大家不都是父母所生的吗?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
孟子接着说,王子所住的宫殿、所乘的车马,所穿的衣服,虽然更加华丽富贵,但不都是房子、车马、衣服吗?王子的气质之所以是那样的,是地位让他成为这样的。更何况是地位至高无上的君王呢?鲁国的国君来到宋国,在都城东南的垤泽门外呼喊开门,守门人说:“他不是我们宋国的国君,但他叫门的气势怎么像我们的国君呢?”孟子说,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地位差不多的缘故。
孟子说,供养而没有爱心,那就像养猪一样;宠爱而没有敬意,那就是养宠物一样。恭敬之心,在礼物待遇得到之前就应该有的啊!表面恭敬而内心没有敬意,君王不可当真。
这一段的场景,一般学者就解释为君王对待士人的态度,只是表面上恭敬,给与很好的待遇,但内心并不真正尊重。我的看法不同,结合上一段君王王子的自以为是气质,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士大夫们表面上对君王毕恭毕敬,似乎在尽心辅佐君王,但内心其实并不真正认可,之所以这样无非为了一份俸禄地位而已,无非君王王子拥有崇高的权势地位而已,这些都是外在的,并不是因为君王的修为令人尊敬。
结合这两段,孟子是在告诫君王,不要被这种表象所迷惑,而放弃了自身的修养。一个人的影响力,有的是地位给的,地位失去了,影响力就没有了,有的是自身的人格魅力赋予的,即使失去了地位,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孟子说,一个人的举止和表现出来的气质,是内在的表现,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内外合一。
这句话是对前两段的引申总结。这里的天性,并不是指形而上的本性,而是特指后天形成的禀性。如果一定要说这里的天性是本性,那么形色就是特指正形正色。所谓践形,就是心物合一,也就是孟子在本篇第二十一章所说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所以,君王们那种神态,正说明了他们的内心是不完美的,失去了本心。也正因为如此,孟子不愿意成为这些人的臣子,不愿意那他们的俸禄,为他们做犬马。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08】
网友评论